化为玉帛六字成语 化干戈为玉帛(拼音:huà gāngē wéi yùbó)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化为和平(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诸侯会盟时带的礼物)。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多含褒义。 成语故事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曾孙。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6] 。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穿履,亲自到治水第一线。为便于治水,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已,仁厚爱民。 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都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掐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职,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2e6a418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