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生平简介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北宋时期一位文学家,大政治家在登飞来峰的时候写下的诗句。这两句诗,虽然是登山时的感怀,但也体现了这位政治家不同寻常的胸怀和抱负。 他的一生,都想要通过变法改革,让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建立太平盛世,而他的政治理想,也十分高远,确实可以用“身在最高层”来形容。他,就是北宋时期的变法名臣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老人,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生于宋真宗时期,当时,北宋的种种制度腐败和内部弊端就开始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随后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余年的地方工作经历。 王安石生性比较倔强,大至处理国事,小至与宾朋交往,都十分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屈服于各种权势与压力。从个人品性而言,王安石做人非常正派,不但不贪财,而且不好女色,生活也不太讲排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修边幅,与地位低的人交往也不喜欢摆架子。他这种工作上极强的原则性与生活上极大的淳朴性,是与北宋中后期官场风气十分不协调的,王安石的身上,既没有八面玲珑的所谓政治技巧,也没有贪婪腐化的政治习气,这就注定了他必然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关于王安石的私生活,有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一次,有人对王安石的夫人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王夫人十分诧异,问那个人为什么这么说。那个人回答说,因为王安石在吃饭的时候,把面前的一盘鹿肉吃得干干净净,其他的菜却丝毫不动,王夫人恍然大悟,对那个人说,明天你换其他的菜放在他面前,看看他的反应。结果,王安石在第二天吃饭的时候,依然不管面前是什么菜,直接吃了个干干净净。他对个人生活马虎如此,难怪那些官场蠹虫觉得无计可施了。 在王安石的青年时代,范仲淹等士大夫推行了改革北宋制度弊端的“庆历新政”。这次新政以调整官员队伍为中心,基本没有触及到社会矛盾本身,但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对王安石有一定的影响,从他日后的表现来看,他所要解决的,不单是官员队伍这一个问题,而是在运作一个关系到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在浙江鄞县的县令职位上,王安石开始推行他改革社会的计划。他对管辖范围内的各项工作进行规划,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疏浚河渠,以解除干旱的威胁;在社会保障方面,每年青黄不接之际,把政府的存粮借贷给农民,秋收后让农民加少许利息归还。这种措施在鄞县收到了实效,日后王安石推行全国范围内的变法,正是以他在鄞县的政策为蓝本的。 在做地方官的同时,王安石还前后几次向皇帝上书,指出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朝廷应作的改革,但是都没有得到回应。终于,在宋神宗即位之后,王安石得到了大展宏图的机会。 宋神宗对王安石慕名已久,即位不久就向王安石询问治国要法,王安石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原则。这时候,王安石已经“负天下盛名三十余年”,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在王安石主持下,陆续颁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等措施,基本上在各个领域都推行新的政策,取代北宋原有的制度。 当时,围绕着变法产生了种种争论,有些人说王安石要更改北宋的祖宗家法,不可饶恕。由此,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口号,表明自己的立场。 因为变法过程中存在的损害人民利益、执行不力、内部斗争等问题,王安石变法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王安石本人也被迫离开宰相的位子。后来,虽然王安石再次做了宰相,但新法已经难以推行,王安石十分痛心,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这一评价并不过分。王安石一生都为了救国救民的理想而奋斗,但是他的努力却一次次以失败告终,这固然有他自身改革思路不当的原因,但是当时已经积重难返的国家局势,决定了王安石只能做一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379eb3634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