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文艺随笔二篇 复习指导: 1.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______,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本文通过对郭沫若等人炼字实例的分析,阐明了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联系。(立论) 2. 《不求甚解》的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驳论) 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咬文嚼字( ) 憎恶( ) 深恶痛绝( ) 援例( ) 啰嗦( ) .......锱铢必较( ) 斟酌( ) 剥啄有声( ) 岑寂( ) 豁然贯通 ( ) ........二、阅读理解 (一)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选文出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和__________。 2.文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B.独往独来,自在无碍,兴尽而返, C.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 4.解释下列词语。 剥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对作者观点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推”字显得鲁莽一些,还是“敲”字好。 B.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最好,而在于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C.“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还是“敲”字好些。 D.就全诗看来,“推”比“敲”调和些。 (二)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①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②____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_____说什么求甚解____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③_____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④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⑤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⑥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⑦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⑧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⑨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6.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B.不求甚解:在文中是贬义词,指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了解情况不深入。 C.会意:领会著作的精神实质。 D.非议:责备。 7.“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依次填入第2段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 无论 和 因为 B.而且 尽管 或 所以 C.然而 尽管 和 所以 D.如果 无论 或 因为 9.第2段共9个句子,其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0.文中三个语段采用的结构方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列式 B.递进式 C.总分式 D.总分总式 11.以上文段阐述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注音省略。 二、(一)1.咬文嚼字 朱光潜 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 2.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3.A 4.拟声词,模拟轻轻敲门的声音;寂静5.B (二)6.B 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D 9.C 10.C 11.阐述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本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697058bc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