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 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认知的获得机制是观察学习,道德行为的诱发机制是动机强化,道德推理的发展机制是自我调节,道德品质的内化是从外部控制到内部自我约束。这一理论对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启示主要是:注重榜样示范的作用;重视儿童内部道德标准的自我建构;注重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激发。 标签: 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机制;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是在批评吸收传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是从行为主义出发,吸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思想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人格理论,在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學学习理论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在品德心理研究和道德教育研究方面也有所建树。因此,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也成为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极具代表性的一派。该理论注重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对儿童品德的形成进行研究,强调社会学习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内部因素对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关注儿童如何在榜样示范的影响下学习特定道德行为,这对我们了解青少年个体道德行为的形成以及开展道德教育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一、道德认知的获得机制: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并非本能论所认为先天拥有一个行为库。个体经由学习而获得行为和认知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也叫试误性学习,这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的,在直接经验其结果的强化性质的基础上获得新的行为方式,是更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行为的起源。这是传统学习理论的基本主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任何由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在替代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这就是个体获得行为和认知的第二种途径: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这是人类获得新的行为更为普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的替代学习,可以减少个体存活的风险,使人类的生存方式的社会传达过程成为可能。 和其它类型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技能一样,儿童道德认知的获得以及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着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周围示范榜样(即道德原型)的观察和模仿,儿童获得了示范行为的符号表征,以形象或语意的形式加以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这样,儿童就习得了该示范原型的行为方式和技巧,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班杜拉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攻击性行为的信息符号,并在一定的外部强化下表现出该行为。同理,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也是通过对示范榜样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并在一定的动机激发下转变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23089b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