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立场首先是儿童立场 教育立场首先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的内核应该是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当主体,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去聆听心声,用儿童的心智去思考问题。 尊重与呵护:把儿童当作儿童 渴望被尊重,是儿童的本能。因为尊重,将会让儿童聚集无穷的能量,形成自强的品格,洋溢自信与快乐,绽放健康和阳光。 尊重儿童,就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批评孩子“贪玩”。“玩”是儿童特有的本能和天性,是“自由”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此,我们急需要做的是,蹲下身子,去理解什么是自由与快乐的童年,完整的童年又意味着什么。 尊重儿童,就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成长是伴随终身的过程,而成功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符号,成长比成功更为重要。而当今的父母总是本末倒置,除要求所学科目必须精熟外,还让他们参加名目繁多的特长补习班,把孩子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密不透风,让儿童的生活像上了发条的闹钟。 尊重儿童应该建构在爱的基石之上。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隐私、差异,尊重他们的人格、感受,甚至是他们的“光怪陆离”和“异想天开”。让他们在尊重的土壤里开枝散叶,在尊重的浸润中茁壮成长,长出尊严与自信,长出阳光与辉煌。尊重不是价值连城的奢侈品,它蕴藏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只言片语中,有时只要淡淡浅笑,有时只需默默颔首,一句温馨的祝福、一声真诚的道贺…… 由于尊重,所以呵护。但呵护不是溺爱,更不是无条件地迁就。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珠,不管是多么无理的要求,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满足。这不叫“儿童立场”,而是一种畸形的“儿童中心论”。 发现与欣赏:每个儿童都重要 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存在着先天或后天的差异。差异不是差距,而是教育的宝贵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要发现儿童,就要走近儿童。在与儿童的相处中,不妨让自己的身段“柔软”一些,顺着儿童的意愿走近儿童,甚至做长大的儿童,成为儿童知心的伙伴。教育是师生相融的和谐,是心心相印的灵犀。教育工作者只有与儿童融为一体,才能深入儿童内心世界,才能发现一个个鲜活的儿童。 要发现儿童,就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是发现儿童、读懂儿童、发展儿童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32年的教育生涯中,坚持边教学边研究,把每天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自己的思考都详细记录在案。在短暂的52年生命中,写出了40部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个儿童小故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教育之父”。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研究学生应该成为教师的第一专业。我们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自由者、游戏者、探索者;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回到儿童的生活世界去——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化世界;回到儿童的心里去——儿童的心理状况及特征。洞察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教师就能由心中有书上升到目中有人的境界。 引领与培植:让每个儿童得到发展 引领是“发现”基础上的一种顺势而为。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教育不能“赶牛上树”,只能“趋牛向草”,在研究和发现的基础上,解读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品尝到“果子”的甘甜,充分激发并释放出孩子最大的潜能,让他们实现当下最棒的自我,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引领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点燃一支火把,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触动了某个学生的那根弦,点燃其激情,甚至让他为此奋斗终生。在课堂上提供适合的资源,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6adeeb62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