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看《诗经》

时间:2023-01-24 19:07: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子看《诗经》

作者:张丽娟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5

【摘 要】《论语》中涉及《诗经》的文字大约分散在十章之中,由此十章可见,孔子把《诗经》视为一件完善的教育工具,其教育功效可及修身立己,亦可达兼济天下。首先,《诗经》中大量现实主义题材契合孔子的启发教育理念,学生读是构建师生对话的前提;其次,《诗经》乃儒家审美教育的示例,孔子凭借《诗经》阐释 温柔敦厚的审美标准,进而导向儒家中庸的入世精神。

【关键词】《诗经》;孔子;《论语》;教育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也是这个意思: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灌输与被灌输,而是产生困惑与给予启发,即孔子所谓不愤不启 学生的(困惑)引发老师的,那么,假如学生不能发觉困惑,师生之间的对话便构建不成。无知者无所困惑的例子并不鲜见,因此启发教育首先要求构建对话基础——学生发觉困惑。《论语·季氏》有不学诗,无以言,即读是对话的前提,那么,《诗经》能够引发学生困惑吗?我以为《诗经》中丰富的现实主义题材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启发。《诗三百》中有欢乐的劳动场景,有缠绵的爱情絮语,有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也有对剥削者的怨愤不满。《诗经·阳货》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尔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虫鱼之名。孔子全面地总结了《诗经》的启发价值,认为学生从《诗经》中可以获得自然常识、道德伦常,了解社会现象,因此读了《诗经》便很有可能激起感情或产生困惑,触发评价、讨论和批判的欲望。 孔子将读作为启发教育的前提和构建师生对话的基础,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水准。孔子对于读的要求远远超越了掌握句读和理解字面意思,他要求由阅读产生联想和迁移,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而在解惑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似乎更加显要,老师常常不是解惑,而是点拨或者赞同和鼓励。例如,《论语·学而》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 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可与言诗意味着与言诗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的待遇,这是有一定条件的;不学诗,无以言又意味着学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这反映了孔子极其推崇《诗经》的事实。在教育中孔子何以如此青睐《诗经》?我以为除了启发作用外,另一个原因是《诗经》符合儒家的审美标准——温柔敦厚,中庸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显然,孔子认为 《诗经》的核心审美价值乃思无邪,与儒家的核心思想以及

”“”“”“”“”“等主要的主张一脉相承:单纯、忠厚、善良乃其要义。《诗三百》第一篇为《关雎》,孔子用了八个字来评价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见孔子在审美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诉求的是两极之间最适合的一个平衡点,而孔子在政治上也有类似找平衡的表现。儒家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与弟子讨论治国之道,然而他却一定不是激进的改革派。其中最具悖论意义的莫过孔子与点这一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下产生的政治幻想倒让人想起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强调为国以礼,所谓的即政治的平衡,就是温柔敦厚、中庸之道的现实标准。

孔子将《诗经》作为审美教育示例,其目的是导向儒家中庸的入世精神。最直接的证据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八个字出自《论语·八佾》。在的世界里,谈论《关雎》的美学特点一定不是主要目的,那么孔子谈《关雎》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呢?是佐证中庸的正确性。由此亦可见,孔子推崇《诗经》的真正原因是,它契合了儒家中庸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将《诗经》作为教育子弟的教科书其实是将《诗经》作为介入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因为孔门弟子人才济济,让子弟们信仰这种中庸之道,才能使儒家学说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孔子认为学《诗经》是一个人修身的最初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而,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诗三百》是一个人修身立己的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诗经》具有温柔敦厚的美学价值,符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因此孔子在教育中拔高《诗经》的地位实际上是在为儒家的政治主张服务。《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由此亦可佐证乃终极目标,《诗》实则工具与途径。

作者简介:张丽娟(1987.06- ),女,江苏镇江人,硕士,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c6e46b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