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是如何为儿子“开小灶”的? “诗为礼”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陈亢遇见了孔子的儿子孔鲤,他向孔鲤提问了一个困扰自己多日的问题。 “你父亲是不是给你开小灶,所以你能得到我们所听不到的教诲呢?” 孔鲤回答道:“没有那回事的。” 可是陈亢并不相信,反复询问了这件事情。 于是,孔鲤向陈亢讲述了父亲孔子曾经问过自己的事情。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孔鲤正要走过孔子面前时,被孔子叫住,问他:“鲤呀,你学诗了吗?” 孔鲤回答说:“还没学呢。”于是,孔子又说道:“如果不学诗的话,就很难说出优雅的语言,那你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怎么办呢?” 在当时的时代,上流阶层在交往时,诸侯们以及其他主客之间的问答,必定在言谈话语之中要引用诗句。所以从孔子问过之后,孔鲤开始认真学习诗了。 在那之后,有一天孔鲤一溜小跑经过庭院时,又被孔子叫住了,“你是学过‘礼’了吗?” 孔鲤低下头回答:还没呢? 孔子用教训的口吻对孔鲤说:“如果不学‘礼’的话,你还能在这个世上生活下去吗?” 当时的时代,所谓的教养就是始于诗,教于礼,完成于音乐。孔子所教导的‘礼’除了礼的形式外,也包括礼的规则和精神。所谓礼的形式,始自天子、诸侯、士人的服饰、官职、朝廷庙礼等制度,包括与婚丧、缉私、祝宴、交际等有关的条例以及所有的惯例习俗。所以,在一个‘礼’字里面隐含着其独特的意义,不知道这些的话,就不能做到有礼貌地生活。所以,孔鲤又开始认真学习“礼”了。 讲完上述两件事,,孔鲤又对陈亢说道:“我私下里从父亲那里所得到的教诲,就是这么两件事情。” 听了孔鲤的话,陈亢恍然大悟,“学习‘诗’和‘礼’这是自己日常经常听到的教诲。孔子就是对于自己的独生子,也并没有任何偏心的。” 孔子对于自己的儿子,强调让他学习“诗”“礼”,这是我们孔氏家族非常重要的家训,直到今天这一点依然为我们所坚守着。 作为孔家子孙,有异于普通中国人的是从小必先学“诗”,以使自己的语言、文章优雅精练;此外,还必须习“礼”,习“礼”的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气质得到修炼,在与世人交往时得到众人的好感。 另外,学“诗”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很多关于“礼”的知识。 从四岁开始,我初次背诵了唐诗,即使今天我仍然能清楚地记得。那是李白的两首诗。 我进小学的时候,已经记住近百首唐诗,并且也逐渐开始理解了唐诗的意义。以后感到编写唐诗也很有趣,于是每周自己编上三、四首拿给祖父请他指教。我记得自己当年曾经写过如下一首诗歌:诗章百首常时吟,礼仪千重习认真。传自祖上圣人令,家风神严育子孙。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当地的《青岛日报》首次刊登了我写的诗歌,所以我写诗歌的热情愈发高涨,每周都要发表几首诗歌,并且在旅行和庆典活动时,肯定是要用诗歌表达我当时的印象和感受。当时在全国的杂志上,我曾作为最年少的诗人而被介绍,同时还担任了青岛市中学学生会诗集的编辑长。 在山东大学时代,曾担任过大学杂志《沃野》的编辑,并担任过编辑诗歌的负责人。 自从来到日本之后,我经常到各地旅游,和各种人交往。很多时候我都是将所见所闻和各种印象用诗歌表达出来。下面是我当年我所作的两首诗。 登唐津城 鹤舞松鸣唐津藩,波涌帆飞玄界湾。一衣带水忆九州,虹连天河情谊远。 赞天心酒(在福冈北九州) 祥福吉兆思酒神,福起丰酿酿清醇。天伦人乐迷醉梦,心驰神往品液津。 唐诗对我而言,是心灵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思考的支柱、表现的源泉。假如我没有这种素养,那在和人们的交往时就会手足无措,那肯定在传达自己的想法是会感到困窘的。 唐诗既是通过视觉来倾诉,同样也是通过音律使人感到了心灵的沟通。 中国人在严酷的大自然当中,总是以唐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以诗言志。即使时代变换,唐诗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我认为这正是唐诗有着上述特征的结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d80d393968011ca30091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