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剩余劳动力问题及如何转移

时间:2023-02-10 10:2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谢谢蒲老师的指导,由于知识有限,只能写成这样了,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再次指点,谢谢!





中国剩余劳动力问题及如何转移

剩余劳动力是指就业受年龄,性别,家庭等条件制约的劳动年龄人口,他们的就业范围相对有限。经济学家刘易斯则定义为: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量的多余。经济学角度而言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是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即使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也不会影响农业生

中国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与特殊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从奴隶社会时期起,土地和劳动力就被作为私有财产,西周时期井田制度的形成以及封建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严重的将广大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无法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多,资本少,技术落后,大家都习惯用劳动力来带替资本和技术,这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水平不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最终导致了传统社会的没落。

可以用边际报酬相关原理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是:在包括技术在内的其他收入固定不变时,一种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最终会达到一个临界值,在这一临界值之后,


出会因为这一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减少。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则决定了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先上升再下降的特征。因此,在起初阶段,农业生产产量会因为劳动力的不断投入而增加,但土地作为固定要素的总体容量是一定的,当劳动力的投入量超过了土地的容量值之后,农业产量则会因为劳动力的投入而减少,在这一时期,剩余劳动力就产生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减少,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左右,相比于2005年减少了1500万,而到了2010年则下降至6820.92万,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1979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开拓市场,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部分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迁徙,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驻,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向广大农村地区投入的资金和技术增加,取代了一部分劳动力,使得这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能够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削减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进步,迅速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可以考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纳劳动力再就业,更重要的是,加大资本及技术的投入量,拓展市场,向西方学习,拒绝以劳动替代资本的内卷化倾向,代之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扩张,提高自身经济的竞争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1d3bf3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