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时间:2023-02-10 10:2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长等问题。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 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一)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 1、利润最大化

2、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3、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4、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

5、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 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 储蓄和投资。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 高。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 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 1、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

2、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技术) 3、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

4、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5、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 二、 无限劳动供给

刘易斯模式的提出:1954 《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的供给(指城市现带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

1、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

2、据刘易斯估计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约比农业部门收入水平高出30% 3、城市生活费较高

4、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心里成本增加 5 为吸引劳动力,需要一部分额外净收入作为刺激因素 6、工会力量促使工资水平提高 三、剩余劳动的流动


1、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无限劳动供给阶段,如图8.2中劳动供给曲线的水平部分所示。资本稀缺,劳动丰富,资本积累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第二阶段

如图8.2中上升的劳动供给曲线所示。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当资本积累进行时,工资不在不变,技术变革的利益不会完全归于利润。 刘易斯认为,当今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第一阶段。

2、刘易斯无限剩余劳动供给的人口流动模式的要点及其含义: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的动因

3)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

4)农业剩余劳动被工业吸收磬尽之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对工业来说,劳动供给将变得有弹性

5)模式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建立在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的,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和人口的地域迁移看成统一的或同步进行的过程

7)模式把工业化和资本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察,集中的反应了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基本思路的特点,即强调工业化,强调资本积累的特点,或“唯工业论”“唯资本论”的特

四、对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1首创了经济发展研究的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开辟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新思路 2指出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 3)启发人们认识当代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的深远含义

(一)刘易斯在建立这一模式的初期,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赞杨

1、模式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大多数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点,与哈罗德-多马模式之类的总量发展模式相比,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2、刘易斯模式把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联系起来,观察落后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其过程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有一致之处,因而模式有一定的历史经验基础

3、刘易斯模式的重点在于工业的扩大,但也提到剩余劳动力的消失将逐渐促进农业的进步 (二)但是,刘易斯模式在建立不久后,也受到了种种批评

1 ,刘易斯模式暗含的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这个部门的积累率成正比例的关系而增加:本积累率越高,生产规模就越大,更新工作新工作创造率就越高,从而使劳动转移率就上升。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需有一个条件,即生产技术不变,投入要素比例不变,事实上这个前提条件是不一定有的。如图所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afa5216f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