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关注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 关键词:幸福指数,改善民生,关注,保障 Abstract:Eighteen bigreports of the party Keywords:happiness index,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attention,security 眼下,关注民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福祉。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个人获得更多的福祉。 一、从历史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思考全社会的幸福指数,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人的幸福。 当然,涉及幸福指数,必然会涉及个人的经验和消费文化等。个人的消费欲望永无止境,并不意味着政府和社会不能作为。关注个人福祉,刺激个人需求往往由市场和企业所为。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一定要超脱单个人、单个利益群体的福祉,有别于市场,关注更长远、更宏观、更整体、更全面的发展。包括政府在内,如果全社会仅仅考虑个体的幸福,就会使影响我们生活的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因素大打折扣。 (一)、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政府把民生问题摆在一个突出位置。以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指导思想不同,因而对民生问题的关切体现的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由此社会感受也有所差异。总体来说,近二三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善和提高。 这种强烈反差的背后,让我们看到,“民生”真的已成其为问题,其本质是利益关系的失衡。利益失衡,在一定因素的催化下,必然带来心理的失衡。因此,如果城乡鸿沟不填平,收入差距不缩小,心理失衡得不到平复,势必将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 社会安定和谐是我们追求的愿景。在这种愿景下,社会各阶层成员在公平公 正的环境下实现各自的发展,达到一种利益均衡状态。利益均衡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实现的,但正视这一问题,从而设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推进这种均衡的实现非常重要。 民不富,国不强;民不宁,国不安。正是深谙此理,民生问题,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正受到政府格外关注,而且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要求得到反复强调,也得到积极响应和不断落实。 社会多元,利益多元。关注民生,尤其是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也要关注先富群体在内的其他群体的正当利益诉求,尊重其不断提升生活品质的理想。强调一个但不压制一个,济贫但不劫富,利益均衡是我们民生关切的最终目标。这种利益均衡,不是也不可能是齐头并进式发展,不是收入、财富的均等化,更不可能是平均主义,而是在公平规则下实现的利益有序分配、权利平等享有,彼此关系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 (二)、 “民生财政”趋向日渐凸显 “民生”成为近来一段时期内最热门的关键词,从财政角度考察,财政改革也有朝“民生财政”发展的趋向。扩大公共消费,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越来越清晰。 “民生财政”的任务就是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从重要性程度来说,消费的平等最重要,消费的平等性问题,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民生问题。“民生财政”的使命,即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与民生问题的性质相联系,“民生财政”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现阶段的任务无疑是扩大公共消费,以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尽管我们没有这样说,但政府财政的导向实际上是越来越靠近民生的。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规模和范围已经具备了条件,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最典型的如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现在大为改善了。 从关注民生到转向以人民幸福指数为发展目标,一方面把民生问题进一步系统化,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 福祉是一个综合概念,以心理满足为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 提高人民福祉意味着提高个人和社区的生活满意度,促进自我发展。福祉的提出意味着要进一步理解“发展”这一概念,回答一些更基本问题,诸如,我们的经济、社会是真正按照我们的愿望改变了呢,还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甚至偏离了我们最初的目标。历史给我们的许多教训之一就是,发展结果往往偏离发展的初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2bf658f1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