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即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乙]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有谆谆愚叟,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 (节选自丘鸿渐《愚公移山赋》) [注释]①纠纷:此处义同“垒聚”。②回互:互相遮藏。③爱:语气词。④谆谆:年老无力的样子。⑤湫(jiǎo)隘:低洼狭小。⑥祁寒:大寒。 5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 且:______ .(2)杂然相许 许:______ .(3)且焉置土石 焉:______ .(4)叩石垦壤 叩:______ .(5)激老氏之志 激:______ .5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2)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 58.两个语段都写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甲]语段是“__________”。[乙]语段是“__________”。(请用语段中的句子回答) 59.[甲][乙]语段都写到太行山、王屋山的高大,但声但两个语段的详略安排和文都风格却不同,请你简要概括。 ③④⑤⑥①②【答案】 56. (1)将近 (2)费同 (3)哪里 (4)敲,打 (5)激发 57. (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过去太行山、王屋山耸立对峙。 58. 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迁也 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 59. 详略安排:[甲]语段比较简略,只用了“方七百里,高万仞”几个字概括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乙]语段详细描述,“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不仅写了山高,还描写了周边景象。 文辞风格:[甲]语段是散句,长短都有;[乙]语段是辞赋,颇多骈句对仗,句式整齐押韵,朗朗上口。 【解析】 56.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焉”是“哪里”的意思。 57.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易:交换;始:才;反:通“返”,往返;昔:从前。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提炼能力。仔细阅读文章,通译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提炼句子作答即可。甲文中大山挡了路,愚公才想到移山,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是愚公移山的原因。乙文中“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道出了自己居住环境的不便,所以才想到移山。提炼作答即可。 59.完成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两文,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分析作答。两文都写了太行山、王屋山的高大,甲文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概括,除此之外,无他语言,比较简略;乙文中“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一段话写山,描写详细。乙文在描写中多用骈句,句式整齐,而甲文多用散句。比较分析作答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667f9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