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品诗心浑自成——谈林声古体诗中的艺术情思

时间:2022-09-02 11:11: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艺品诗心浑自成——谈林声古体诗中的艺术情思

作者:隋丽

来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赋诗明志往往都是诗人有感而发,在诗赋中包含着作者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的境遇也会直接影响诗赋的创作,其经历和情感会深深烙印在作品中。林声的《晚霞阁新吟》就是诗人人生际遇和情感的寄托之作,尤其是题画诗托物言志,既有对笔下花鸟物语的独特审美,又寄托着诗人对晚年人生的自我超越。他对绘画与民间工艺的热爱,也构成了他诗词的重要审美内容,折射着一位游刃于诗、书、画、艺多个艺术领域中的文化大家的艺术情思。

一、青山不老情:托物言志的题画诗

在诗集中题画成诗,追忆成诗,诗中流动着他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和人生体验。而托物言志,寄物于情是题画诗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晚霞阁新吟》中题画诗竟有78 首之多,多是为自己画作的自题诗,也有为友人画作的题诗,这些诗歌诗味隽永,诗画一体,别具一格。题画诗多数是以花和景物为题,通过歌颂画家笔下的自然之花之景来抒发个人的高远志向。他的诗作充分体现了其人生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及探究艺术之源的坚忍不拔的品德。

在他的题画诗中,画面中的自然之物仅仅只是一个寄托,他总是善于从自然之物中发现其高洁的品格,进而寄寓情感。其中很多题画诗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八十高龄的老者笔耕不辍的自得之乐和晚霞情怀,纵使人生暮年,但依然充满生命的热情。《题重阳品茶》:“重阳一壶茶,藤下品菊花。老有凌云举,拙写五彩霞。”《题鸭塘》:“老翁信守泼墨处,两只花鸭闲荷塘。”《题玫瑰》:“玫瑰尽晓妆,一朵满室香。数朵耀眼醉,学画老笔狂。”《题秋菊》:“我写秋菊祈遐寿,英发岁晚不畏霜。自愧不如花意淡,老更散淡东篱香。”《题荷》:“八十学八大,开笔写荷花。写荷为脱俗,清风送晚霞。”《题二月花》:“秋山色变胜彩霞,老颜返童少年家。任凭霜重心更赤,修得老叶二月花。”《苇塘奇照》:“鸟带夕阳归息处,海滩湿地满红霞。大荒牵梦邀明月,烟水茫茫无际涯。”《题叠峰古刹》:“叠嶂入云藏古刹,松老无风韵自寒。戏墨山水放狂笔,不经意处得自然。”《题秋光图》:“白菊红草蕴亮节,抗老精神寒石前。八十丹青别有色,留住秋光老少年。”《题秋花》:“老夫泼墨关山色,心写秋光寸幅中。露华几点胭脂湿,一夜霜重染西风。”诗中不但没有迟暮之惑,反而尽显老骥伏枥的豪迈之情。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晚霞虽迟暮,浩瀚映长空。这样的豪情,正是林声诗最大的魅力。

林声曾经为官,但心系艺术,关心辽宁文化艺术的发展。退休之后,重拾艺术梦想,1992 年,林声出版了《中国名匾》;1999 年,出版了《中国百年历史名碑》;2005 年,出版了《林声诗书画集》;2008年,出版了《玩陶集》;2013 年,出版了《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将辽三彩纳入篇章;2015 年又出版了《辽彩新韵》。在艺术的道路上,林声先生曾拜杨仁恺等名家学习艺术。林声退休之后才拾起画笔,拜师学艺。虽然走上艺术之路比较晚,但是由于个人深厚的学养,对艺术的领悟力比较强,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在八十高龄之时又钻研辽三彩制作工艺,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关宝琮为师,并赴辽阳考察,又前往景德镇、龙泉学习陶瓷技艺,到喀左学习紫砂壶技艺,在赤峰烧制三彩器,其晚年人生因对艺术的孜孜追求而大放异彩。

诗以言志,在题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志,是诗人自我精神世界的写照。丰富的人生经历,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让诗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民有了深刻的体味。当尘埃落定,生活归


于平淡,在晚霞之下,不变的是豁达、宽厚的情怀与不断前行的人生脚步。林声把生命的思考与热情投注于艺术的世界之中,在艺术的创作中,实现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对个体生命的不断超越。这是林声精神力量之内核,也是其诗的艺术感染力之所在。

二、工艺天人成:为民艺精神赋诗

在林声的诗作中,也融入了他对艺术的鉴赏力与审美取向,他对民间工艺、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切的情感与独到的鉴赏。在艺术的道路上,林声有着丰富的经历。他曾拜杨仁恺等名家学习艺术,在辽三彩制作的工艺上,他又拜关宝琮为师。并在游访学习的过程中向民间手艺人求教。在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广泛学习的基础上,他推出了新辽三彩。继承了辽三彩传统制造工艺,并融入了文人画及书法雕刻等艺术,开创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审美特征的新辽三彩。林声在对辽三彩的研究和实践曾经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引起很大反响。2015 年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了他创作的八十多件新辽三彩作品,引发了专家的热议,奠定了他在新辽三彩制作工艺方面的开创性地位。也正是因为有辽三彩的制作和研究经历,他对民间工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林声的《晚霞阁新吟》“追忆成诗专辑”中,收录了13 首反映辽宁工艺美术特色的品类诗篇,体现了他对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的深厚情感,也展现了他的艺术观。林声对辽宁工艺美术不同品类风格的概括体现了他对辽宁工艺美术美学品格的认知与把握,即凝重、苍茫的美学特征。

《辽海工艺正扬帆》:“辽海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文始,红山玉藏。冮屯陶艺,千年辉煌。塞北玛瑙,晶莹灵光。琥珀独帜,珠宝凝香。铜雕艺湛,刀耕画梁。陨石微雕,凝重韵苍。辽砚相紫,墨韵一方。辽绣特色,草原风香,料丰工秀,发展无量。八题艺品,作大文章。”

这首赋如数家珍,基本上囊括了辽宁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工艺美术门类,是辽宁色彩纷繁的民间工艺的总体呈现。林声曾经担任过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的领导,对辽宁工艺美术情有独钟,对辽宁的矿产资源与艺术心心念念,表现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感。热爱家乡,亦热爱家乡的艺术艺术成为地域文化的符号与情感寄托。

辽宁的工艺美术依托于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辽宁的地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优质的玉石矿、琥珀和玛瑙等,在沿海线上,也有大量的海洋生物。这些原料为辽宁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有由青紫云石精雕而成的辽砚,喀左的紫砂壶、陶瓷等。工艺美术具有地域属性,这种地域属性一方面是建立在不同的地域物产基础上的,另外一方面地域性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浸染之下所形成的风格。

取物自然,赋物以形。工艺美术是一项手作为主的技艺,也是一项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赋形艺术。“好的工艺自然天成。自然中保留着丰富的品质。与其说是因为器物选择材料,还不如说是材料造就了器物。民艺必定是乡土的,因为其原材料来自土地,所以能够生产民艺。”林声在他的诗作中高度赞美了大自然的赋予。如《题玛瑙》中说道玛瑙彩纹自然天成的特征:“岩浆出世孕晶身,造化乾坤塑彩纹。”《题辽砚》中说清紫云石晶的天然性是写道:“紫云一片落山间,溪水润石砚上泉。”《题岫玉》对岫玉的温润品质予以赞美:“岫玉丽质名列冠,红山远古已藏丹。”

民间工艺品的材质固然依靠大自然的孕育,但离不开工匠们的精妙神工,作为一位艺术家,林声对民间工艺之美有也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物与人的合一,自然与艺术的合一,强调手作之美。日本民间艺术大师柳宗悦在《民艺论》中写道:“民艺必然是手工艺,除了神之外,没有比创造者之手更令人吃惊的。自在的运动才能产生出完全不可思议的美,机械的力量在手工面前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手才是自然所赠予的最佳器具。若是背弃这样的恩惠,就不会产生任


何美。”在林声的诗词中,体现了他天人合一的艺术观。比如《题玛瑙》中写道:“千琢金砂巧色美,栩生极品艺人心。”《题岫玉》:“精心巧点荷塘月,人玉依存是宿缘。”《题陶

瓷》:“天人共铸美,窑火艺乾坤。”《题琥珀》:“万事蕴琥珀,精雕物生神。百家独一帜,珠宝隐刀魂。”《题辽砚》:“斧开墨池精雕刻,文房一宝书案前。”

林声心系民间工艺,尊重民间手艺人,拜他们为师,并且八十高龄进入新辽三彩的艺术界,其民间身份使他对匠人的劳作与智慧更多了一份理解与敬意。写岫玉的雕工时,他强调人与玉的依存,“人玉依存是宿缘。”写到琥珀时,他赞叹“精雕物生神”,“珠宝隐刀魂”。写到玛瑙时,他感慨“栩生极品艺人心”。在这些诗句中,表达了对工匠巧夺天工之高妙技艺的赞美,正是工匠之手赋予了这些自然之物以新的艺术生命,这正是民艺之大美。

林声的诗内容上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情感,充满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与感叹,具有艺术的感染性。林声的诗词语言平实质朴,没有精雕细刻的雍容典雅,但这种平实从某个角度来讲恰恰是林声诗的过人之处,不矫作,不张扬,内敛而情真意切,回归平实、豁达,娓娓道来。这正是人生通达之后方能达到的一个更高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1c0d7c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