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 作者:张新苗 来源:《现代企业》2021年第11期 “双碳”目标对传统能源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形势,以创新发展的理念推动传统能源企业全方位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以陕煤黄陵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黄陵矿业”或“公司”)为案例,深入探讨通过发展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探索和路径。 一、“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企业形势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庄严目标承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随着国家“双碳”重大战略决策的不断推进,能源领域供给侧会朝着“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快速推进;消费端会朝着“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深度替代发展。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石化、煤炭等高能耗传统能源企业,面临新的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受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赋存特点制约,加之新能源的发展替代还有一个过程,现阶段煤炭与煤电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这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时间窗口。即使未来新能源在能源領域能够替代化石能源,但煤炭依然可以作为原料进入另一个竞争赛道,这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因此,“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企业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短期内通过科技创新、装备升级、成本管理,在生产侧实现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保持自身在能源领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阶段性竞争优势;中期内通过模式创新,发挥煤电联产优势,在消费侧实现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长期来看,一方面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煤炭作为原料的结构比例;另一方面要布局新兴产业,利用近年来发展煤炭、煤电产业积累的资金、人才等优势,进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实现企业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及成效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黄陵矿业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发展,实现企业蜕变转型、高质量发展。 1.以模式创新为导向,打造煤电联产、绿色发展的示范。把握当前与长远、市场与经济的效益关系,着力在生产模式、发展模式、循环模式上下功夫,推动企业实现由粗放、低效走向节约、高效,由黑色、高碳走向绿色、低碳。一是构建安全高效的煤炭生产模式。抓住“优化”关键,持续优化生产布局、简化生产系统、优化生产工艺,采取“薄厚、肥瘦”搭配开采方式,全面推广“110工法”、探索实施“N00”工法,加大沿空掘巷、无煤柱开采等技术攻关力度,减少资源浪费,延长矿井寿命,保障企业长远发展。同时以智能化开采为主攻方向,推动生产方式由综采综掘向全部智能化开采转变,探索实施掘锚一体智能快速掘进技术,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十三五”期间公司全员工效由每工12吨提升到19吨,回采工效由每工71吨提升到91吨,掘进工效由每工0.24米提升到0.28米。二是打造煤电联营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做精做优煤炭产业的同时,做大做强电力产业,通过煤电联营解开“资源枯竭=企业关闭”的死扣,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加大现有电厂升级改造力度,对标专业化电力公司,实施节能减排、超低排放和热电联产改造,优化运行周期、厂用电率、生产成本、经济效益等各项指标,提升运行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按照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标准建设2×660MW和2×1000MW燃煤电厂,充分利用屋顶、废弃风井等闲置资源布局2000MW光伏新能源项目,充分发挥煤电联产和规模效益优势,形成电力产业与煤炭产业资源互补、产值平分秋色的格局。三是建立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围绕煤、配套煤、延伸煤,建成了“煤炭开采洗选—煤泥煤矸石煤矿疏干水发电—粉煤灰制砖制水泥”和“煤炭开采洗选-精煤炼焦-焦炉煤气制甲醇-甲醇驰放气制合成氨”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煤炭就地转化、清洁利用。积极探索井下回填、粉煤灰制陶粒技术,推广矿井水综合利用,实施瓦斯发电项目,逐步实现固体资源“吃干榨尽”、废水梯次利用、气体达标排放,形成“煤矿不见煤、矸石不排放、废水全利用”的低碳运行模式。 2.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抢占未来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转型升级问题的重中之重,着力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求突破,以技术创新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一是推动生产链条全智能。开展“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建设,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智能采煤”迭代升级,实现由传统的记忆截割向自主截割技术跨越,公司四对矿井6个工作面全部实现智能化常态采煤,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智能化采煤全覆盖的企业。“智能掘进”突破瓶颈,实现地面启动,掘、支、运平行作业、一次成巷,掘进效率较之前提升一倍以上,实现地面“一键启停”、集中控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辅助”全面实现,四对矿井辅助系统全部实现集中控制、机器人巡检,达到“无人值守、无人巡检”目标。“智能安全”系统初步形成,创建独具特色的AI+NOSA安健环管理系统,实现对作业中不安全行为、不按规程作业、生产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的智能监管,开创了“人工和AI智能系统双重管控风险”的先河。智慧矿区开局良好,统筹推进智慧电厂、智慧铁运、智慧多元、智慧民生,形成了“智能矿井、智慧矿区”雏形,逐步实现矿区生产链条全智能化,打造全国行业典范。二是形成全员创新新生态。同步推资金投入、鼓励激励和转化应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公司近年来累计投入科技资金12.5亿元,2021年用于“智能矿井、智慧矿区”建设资金达到8.4亿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探索科技项目揭榜攻关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利润与奖金分配挂钩,实现全员创新由“被动委派”向“自主创新”转变。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加快“110工法”、快速掘进系统等成型成果的组织实施、应用、推广并发挥效益,矿区形成了全员创新的良好生态。“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科技项目111项,其中国际领先7项、国际先进8项、国内领先2项、国内先进1项,取得国家专利213项。三是提供创新智力强保障。构建灵活有效的“引智培智”模式。一方面联合院士团队开展项目研究、进行科技攻关,引入华润电力合作实施智慧电厂项目建设,在过程中学习管理理念、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引进与培养两手抓,利用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平台,让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项目研发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任制度,打通了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十三五”期间公司大专以上学历由41.1%提高至52.3%,中级以上职称人数由4.38%提升至7.81%,技师、高级技师由22人增加至129人,涌现出大国工匠符大利、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李海清等一批先进典型。 3.以管理创新为核心,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活力。聚焦创建效益一流、质量一流、创新一流、管理一流和文化一流,着力在体制机制、管理流程、管理基础上做文章,逐步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一是推动体制机制再完善。按照“1+2+3”的思路,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依法合规管理,持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实现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理好小企业改革“退”与“进”、社会职能“减”与“加”两个关系,在陕煤集团内部率先小企业改革和剥离办社会职能任务,堵住了止血点、消灭了亏损源,实现企业轻装前行。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大力开展定编定员,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完成清退煤矿外委队伍,优化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激活了企业发展内动力。二是推动管理流程再优化。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和创建“五个一流”要求,对照PDCA管理循环模式,构建制度优化的闭环管理,全面启动制度、流程、标准的梳理、优化、再造工作,梳理334个制度文件,207个流程管理图,形成了《管理制度汇编》《内控手册》,促进企业治理能力阶梯式上升。严控资金费用审批、项目建设过程、设备材料消耗“三个关口”,完善期间费用审批使用流程,规范合同、招投标管理、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过程管控,堵塞了漏洞,实现了管理创效,其中规范专项资金和招投标节约费用4.73亿元。三是推动管理基础再精细。安全管理方面形成了具有黄陵矿业特色的“四治理一优化”安全管理体系,首创全国独有的“AI+NOSA”人工智能风险管控系统,公司连年实现安全“零”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形成了“生产部门为核心、财务部门监管、企管部门考核、专业机构审计”的成本管理体系,开发物资采购管理平台,建立物资超市实施代储代销,近年来公司成本管控节约费用10.27亿元,每年减少资金占用6000萬元。质量管理方面引入“大质量观”概念,坚持生产标准化煤炭产品,维护黄陵煤金字招牌,品牌效益使得黄陵煤比同质产品每吨售价高出20元以上,“黄灵”煤和“黄灵一号”两个品牌被列入国家免检产品,荣获陕西省质量奖。 综上所述,当前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是传统能源企业自身实际、主动顺应能源转型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黄陵矿业公司坚持以模式创新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管理创新为核心,为传统能源企业蜕变转型、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22c6a3ef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