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集》第一卷题目和注释拾补二则】鲁迅全集(全20卷).epub 《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收入作者的著作、佚文和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于1938年印行,最近在查阅《鲁迅全集》时发现第一卷若干文章在题目和注释上和鲁迅在《新青年》和《小说月报》等期刊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出入,根据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出版说明:“本版《全集》以1981年版为基础进行修订,根据增补不足,修正错讹的原则,补入迄今搜集到并经确认的佚文佚信,收入《两地书》的鲁迅原信和《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对原有注释作了增补和修改,所收著作又据作者生前审定(或写定)的文本作了校核。”再找出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对比,发现2005年版出现的错误在1981年版同样存在(除了2005年版本在时间标注上改用了阿拉伯数字),而根据此版的出版说明:“注释方面,这次对十卷本的注释做了一些订正和增补;原来未加注释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字史纲要》,都已加注;增收的《集外集拾遗补编》等三种和书信、日记,也都加了简要的注释。”可见对于注释部分,1981年版投入了很多心力去整理和修订,尤其到了2005年“所收著作又据作者生前审定(或写定)的文本作了校核”,所以严谨缜密的校核对《鲁迅全集》信息的准确具有重要意义,秉着这种态度,论者将发现的若干出入之处,请相关专家指正。 一、关于《热风》中《随感录二十五》和《三十三》的注释 根据比对1981年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中《热风》中 《随感录二十五》和《三十三》的注释是完全相同的,其中《随感录二十五》注释是“唐俟”而《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的目录中“随感录(二五)”的署名的确是“唐俟”,但是在文后的署名却是“俟”。同理《三十三》在《鲁迅全集》中的注释是“唐俟”而《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目录中“随感录(三三)”署名是唐俟,而文后署名却也是“俟”。是不是两个版本的《鲁迅全集》对《新青年》“随感录”中周树人所用的“唐俟”的笔名都用“唐俟”表示?或者都用“唐俟”来代替《新青年》“随感录”中出现的“俟”?就像但凡是《新青年》中出现的“鲁迅”或者“迅”这种笔名都会在《鲁迅全集》中用“鲁迅”表示呢?经查证,同样是发表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的“随感录(三七)和(三八)”在目录中的署名虽然都是“鲁迅”,但是在文后的署名却分别是“鲁迅”和“迅”,这一细节区分在两个版本的《鲁迅全集》的《热风》中有很一致的保持,其中《三十七》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关于《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的发行日期补正可见《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12期张瑜的《2005年版注释补正二则》一文)因为本身就叫“鲁迅”全集,只有出现和“鲁迅”这俩字不一致的署名时注释部分才会跟上“署名xx”加以标示。按照这个原则,才有了《三十八》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署名迅”,也就证明了《鲁迅全集》对于原作当时使用的署名是有很严谨的态度和标记的。事实也是如此的,《鲁迅全集》中《三十五》和《三十六》注释中的署名和《新青年》的署名是一致的,分别是“唐俟”和“俟”。同时经过逐一考证,两个版本的《鲁迅全集》第一卷中其余文章在注释部分标示的署名都和《新青年》或《小说月报》等其他杂志相一致,由此也就证明全集中《随感录二十五》和《三十三》注释部分中的署名有违一以贯之的严谨。 二、关于《坟》中《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题目 鲁迅写的杂文中,题目具有疑问性质的并不多,其中《鲁迅全集》第一卷《坟》中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娜拉走后怎样》都具有疑问的口吻,全集中两篇文章都没有在题目最后加“?”这一标点符号,到底是为了保持格式上的整饬还是和原文有出入?《娜拉走后怎样》一文的确如全集中注释所言: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刊》第六期。曾署“陆学仁、何肇葆笔记”。同年8月1日上海《妇女杂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5a66cf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