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时间:2022-11-15 21:14: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他的散曲多是感慨历史人生,抒写园林生活,歌咏男女恋情,描写自然景物的小令,其风格豪放清逸,被后人认为是近似于唐诗中的李白,宋词中的苏轼。《天净沙·秋思》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而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语言来盛赞之,足见此散曲之精妙,堪称元人同类作品之绝唱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生活在我国杂剧创作最兴盛的时期,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此外他在扩大散曲题材,丰富散曲意境,提高散曲文学地位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天净沙是越调中的曲牌名,越调即宫调的名称。是这首小令的题目。



马致远曾经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空有满腹学识,却无处施展才华。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的一切也只能用手中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这首小令实际上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写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凄楚情怀。全曲总共五句二十八个字,表面看似明净浅显,平淡无奇,实则精心结撰,字斟句酌,巧妙构思,韵味无穷。在整首小令中诗人用高度凝炼的文字,巧妙地描绘出一系列色彩鲜明的图画,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出游子悲秋的一种典型情感。前三句用了九个名词性词组写了九样事物,便勾画出近效秋天傍晚的景象。其中每句各将三样事物合成一组,构成三组色彩鲜明的图画,这三组图画,从表面上看,它们之间好象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通过后二句,即通过一个旅人的眼睛,通过他的思想感受,就将这些事物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个艺术境界。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一只昏鸦,呀呀地恬噪着飞入画面。这就在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枯藤老树昏鸦一开始作者就描绘出一幅萧飒的深秋图景,造成一种黯淡凄清的气氛,衬出旅人内心的悲凉。




苍凉的枯藤老树感到秋深岁暮,感到秋深岁暮还不能回家。再由暮色中归林的昏鸦,衬托出自己的漂泊无依,有家不得归。这句里的昏鸦实际上是起一种与人对比的作用,颇有感物伤怀、人不如物的凄凉之感。



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温暖的小屋,一切都是十分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如闻似见。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于历经昏暗之后,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这句一反首句压抑的情调,仿佛别开洞天,陡然展现出一幅田园安居图。其构图不仅色彩明朗,而且韵调轻快,与第二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小桥流水人家侧重点在人家,在小桥流水旁有一户或几户人家。从小桥可知河不会宽,水不会大。这是一个幽静的,安宁的生活环境,它意味着居住在这里的人是举家团聚,生活安适宁静的。而一个飘泊异乡的游子看到这一幅景象,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这里含有怀念、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复杂感情。



按照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李笠翁曲话》),那么,枯藤老树昏鸦点染出来的哀景,正与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出来的乐景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看到幽静、安闲、团聚的小桥、流水、人家,旅人情不自禁地与自己的奔波不定作比,从而更衬托出自己的辛苦劳顿,天涯羁旅之苦,也更勾起自己浓重的乡思。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写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虽然读者尚不能正面认清主人公的面孔,但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己毕现无遗。于是,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岂不正是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自己的寻觅归宿,处境何其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出现在另一角落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所以给他以更有力的吸引,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及。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乐景,势必会更添一重悲伤。这句的画面色调再次改变,既无首句相呼应,再一次使人直接领略到景色的萧条,情感的凄楚,又明显地同第二句再加以对照;别人是安居、悠闲,自己则背井离乡,单骑跋涉在这茫茫旅途上,道而古,风又西,马更瘦,再由古道而联想到古往今来许多与自己相同遭际的旅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感受就更深刻,更扩大,感慨也更多了。到此,旅人落魄他乡的凄苦彷徨之态便淋漓尽致地勾划出来了。



因此,在这三句中,头两句起陪衬的作用,重点在第三句。在遣词用字上,枯、老、昏、古、西、瘦等词在情调和色彩上和谐二致,给人以衰败、迟暮、暗淡、凄凉之感,借以衬托天涯游子的思绪。而这前三句所写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尽管很具体、形象,但都似乎是相互平列和分散的,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于是作者在这三句之后,紧接一句夕阳西下从而为上面所描写的景物安排了时间和背景,构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既加强了气氛的渲染,又和上文的昏鸦相呼应。正是在这些相互映衬着的萧条悲凉的气氛中,旅人百感交集,最后一句,不禁发出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极度伤心语。这句伤心语,在结构上是纲维,诗人通过天涯旅人的眼睛,自己的悲秋情绪,把前面看似零碎个别的图景串了起来,从而构成一幅绝妙的游予秋行图;在题旨上又是画龙点睛之句,直接抒发出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821f36b4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