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诗四首(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 教材分析 《诗四首》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是文言诗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归田园居(其三)》《 游山西村》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但社会时代、作家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这两首诗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归田园居(其三)》表现出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则表现了作家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念,阅读时要充分区别和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并默写诗歌,了解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其声韵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德育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联想法。3.点拨法。4.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导入,简介作者 【介绍诗歌,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史,简介作者及背景,利于诗歌情感的体会】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深厚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下文赏读及背诵诗歌服务】 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疏通诗句,了解内容】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此环节以读带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能动性,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对诗歌意境的领悟,诗人情怀的体会,从而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诗歌鉴赏能力】 四、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 (2)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 (3)诗人为什么结尾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 (4)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深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积累名句。 提问:《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 学生讨论、交流。 6.学生齐读《游山西村》,背诵。 五、背诵两首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师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情感抒发、风格等几方面比较。 【通过对比,了解我国诗歌的多样性,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两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七、、布置作业 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48f4d0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