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灾害预防,灾害预报,灾害监测 救灾赈灾 灾后重建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引发次生灾害),破坏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破坏灾区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秩序) 地质灾害:地震、海啸、崩塌、滑坡、泥石流 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 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云南 3.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新疆天山 4.华北地区 5.东南沿海,广东、福建。 崩塌是在急陡坡或河、湖、海岸上发生的岩石崩解、塌落的现象。崩塌妨碍航道、影响交通、毁坏堤坝、破坏房屋。有的崩塌由地震引发,有的崩塌由地下地层被水溶蚀、出现空洞引起。流水对地下松散碎屑物的冲蚀引起的河岸、海岸、湖岸崩塌,称之为“崩岸”。 滑坡是斜坡上大量土体、岩石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由于山体内部存在软弱面或破裂面,在雨水浸泡地下水活动、地震以及人类开挖基石等因素影响下,重力作用使山体整体下滑。滑坡多发生在山区坡陡壁直的地方,尤其是河岸的两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其冲刷、搬运、堆积过程十分迅速,可埋没农田、森林,堵塞江河,冲毁路基、桥涵和灌溉渠道,擢毁城镇和村庄,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泥石流爆发的主要诱因。滥伐乱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松,水土流失加剧,诱发泥石流发生。此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等,不合理开挖土,破坏了山坡表面,也容易造成泥石流。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7%。山区地质构造复杂,降水等外力条件变化多样,加之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害非常严重。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及南部丘陵地带,其中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西北地区较多。 气象、气候灾害是指特定的天气气候条件或其变化为诱因的自然灾害,通常包括台风暴雨(雪)、寒潮、大凤(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和霾,以及由台风暴雨诱发的洪涝等灾害。 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流域内降雨持续、集中(如大暴雨、特大暴雨等)造成的。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有时也会引发洪涝灾害。 受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于东部季风民。这里全年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径流易快速形成,加之地势低平、植被破坏,洪涝灾害频发。 洪涝与人类 破坏环境,占用河漫滩,填海造田的行为有很大关系。 旱灾: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和地表径流水位大幅下降,使农作物和牧草严重减产或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农业上常将旱灾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华北地区“十年九春旱”。江淮地区出梅后因雨带北移常造成伏旱。华南和西南地区有些年份经历夏涝秋旱。 崩塌、滑坡、泥石流:1.山高坡陡 2.森林破坏严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b51fb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