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卷 冰 雪 一 卷 痴 —浅探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冰雪之气” 内容摘要:“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 ,集雪之高雅、清新、洁净与冰之萧杀、冷峻、刚硬这样两种貌似不同的审美追求于一体,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 。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探究张岱散文名作《湖心亭看雪》中的“冰雪之气”,笔者认为《湖心亭看雪》中的“冰雪之气”表现在:雪景的纯净空灵、笔法的洗练疏淡、人格的清刚自守。 关键词:冰雪之气 纯净空灵 洗练疏淡 清刚自守 “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 ,集雪之高雅、清新、洁净与冰之萧杀、冷峻、刚硬两种貌似不同的审美追求于一体,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 。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探究张岱散文名作《湖心亭看雪》中的“冰雪之气”。 一《湖心亭看雪》的“冰雪之气”,首先表现在西湖雪景的纯净空灵。 文章起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张岱不细绘西湖大雪飞舞三日之具体所见,而是写大雪三日后的无声之境——“人鸟声俱绝”的万籁俱寂。一“绝”字,让西湖的人声鼎沸十里繁华瞬间归于寂静。于是,张岱这位特立独行的导游,在西湖的入口就按下声音的停止键,隔绝了天上人间的一切嘈杂。张岱从听觉角度写出西湖雪后万籁俱寂的空寂。短短十一个字,让西湖风物洗尽铅华,透出一股纯净空灵的冰雪之气。这股气息,牵引着读者以沉静之心走进湖心亭的一卷冰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小舟轻悄划过结了一层薄冰的湖面,碾碎的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白云远山湖水,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更深雪浓,冰花如梦,西湖万千繁华万般绮丽褪尽,触耳所及,小舟碾碎冰面声音姣然晶莹;触目所及,上下一白,天地苍茫。真个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苍茫茫的白色,是西湖最美的底色,她牵着张岱和读者一起走进西湖深处。一同沉醉在纯净空灵的冰天雪湖之中。 小舟向湖心深处划去,湖上景物已无迹可循。苍茫的雪色之下,只余几点影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白茫茫的天色湖光中,映入张岱眼里的,只一痕、一点而已。若不是俯瞰众生,如何能看到苍茫雪景中,自己与书童或船夫如米粒般的存在?这是一次视角的转换,更是一次灵魂的迁移。这白茫茫一片,有生于无,实归于虚。 二《湖心亭看雪》的“冰雪之气”,还表现在作者笔法的洗练疏淡。 《湖心亭看雪》最为人称道的一段:“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用空灵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淡雅的西湖雪夜图,本来冷彻入骨却在他的笔下充满温暖的痴情。“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的叠用,把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天地上下好似为之一体,白雪似乎遮盖了这里的一切,所有的绚丽归于平淡,反而具有种震撼人心的美。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里展现给我们的一幅简约水墨画,简单的线条勾勒,缀以清雅的墨色,娴静而又高雅。 张岱对数量词的锤炼,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用笔韵味的独特,一痕、一点、一芥,此真可谓“一”字而境界全出。他想像自己站在西湖的最高点,从上到下描绘西湖的全景,连所乘的一叶小舟也成了观察的对象,因站得高远,所以长堤、小舟显得长而细,故用“一痕”、“一芥”来描绘;因湖心亭、舟中人圆而小,故用“一点”、“两三粒”来表达。这里在写法上采用了白描的方式,不渲染不雕饰,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西湖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这是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把会于心的内涵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三《湖心亭看雪》的“冰雪之气”,还表现在张岱清刚自守的“冰雪人格”。 《湖心亭看雪》即写于1647年,此时,离崇祯五年(1632年)张岱夜看雪景已十五年。十五年间,改朝换代,天崩地裂。昔日鲜衣怒马膏粱子弟,今日敝衣少食远山穷叟,但,改变的只是人生境遇,不变的是张岱的精神——历经家国之恨后依然冰清玉洁刚正晶莹的“冰雪人格”。这种“冰雪人格”在《湖心亭看雪》中表现为:在追述前朝往事的字里行间,对故国的痴心坚守、淡淡的故国之思浸润其中挥之不去。 文章伊始,点明观雪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年号,张岱在明亡后依然延用,以示不忘故国。这一句也给全文笼上一层怀望故国的淡淡哀愁,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到亭上,奇遇两位西湖夜客,张岱“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金陵”是明朝开国之都,张岱特意点出,以示对故国故地的深深眷恋。这正是: 一十五载风月迥异,寒夜枯灯潦倒老叟,执笔缓书前朝往事,故国神游一往深情,孤绝特立谁人与共?一卷冰雪千古痴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2014aacf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