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形成性评价初探

时间:2022-07-29 18:32: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形成性评价初探

作者:段仁学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17

摘要:英语教学的最大意义,就是学生在掌握了语言知识之后,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努力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目标。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做好形成性评价是保证其实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形成性评价;网络平台;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0160

教育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新课标中的思维品质就是指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等多元思维活动的能力。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前、课堂及课下作业活动与其他表现,并通过测验、问卷调查、座谈、咨询等形式全面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情况,由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协调发展。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能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动力,学生能更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还能及时找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为自己制定更好的学习策略。

在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品质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把人的思维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前三个为学习事实知识或完成简单任务的低阶思维,仅停留在人的初级认识水平,而后三个则是发生在较高认识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识能力,属于高阶思维。(转引彭敬慈)在对思维品质做出形成性评价时,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进行。 教师通过课前访谈调查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以这些理解层面的思维作为形成性评价的起点。教师还要在上课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下课之前再做一个测试以检测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没有提高。通过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及时发现需改进之处并修改教学方案。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善于创造语言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把自己掌握的机械的语言规则和符号转化为含有功能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交流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特点,依次向学生设置展示性问题、参阅性问难和评估性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285a12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