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木兰诗课文全解 语文版

时间:2024-01-01 12:54: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4.木兰诗

【课文背景知识】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她的形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

本诗选自宋人郭茂情所编《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木兰歌》。诗作产于南北朝时代,那时北方先后有十几个国家混战割据,在统一的过程中,战斗频繁,使得人口大减,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人们希望国家统一,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这些在本诗中都有所体现。

【字词综合运用】 生字

忆:思念。郭:外城。 著(zhuó):穿。朔:北方。 帖:通“贴”。火:通“伙”。 生词

戎机:军机,军事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重点难点讲解】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诗作塑造了一个光彩夺目,流传千古的古代少女形象。作品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勇敢、淳朴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疏密有致,详略得当。诗歌从多角度、多层面表现木兰的全部优良品质,尤其从女扮男装这一个特别角度,来展现劳动妇女的内心世界和美好心灵,因而对军旅的艰苦生活和战场上的厮杀,只作大笔勾勒的略写;而对从军前的心理活动,从军后的别离情怀及辞官还家的刻画,则以铺排手法,作淋漓尽致的细致描画,从而较好的服从诗作主题,展示人物形象。诗歌语言的口语化,突出了民歌特色。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气势酣畅,读来琅琅上口。

【知识延伸检索】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较长篇幅的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的全部士族诗人。”足见这首诗在文学史上不同凡响的地位。

阅读要点

【课文阅读指导】


阅读本诗当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加强对全诗的诵读。读熟,读懂,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一个原本柔弱的黄花少女,为了保家卫国,毅然代父出征,金戈铁马,奔赴沙场,其强烈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而当取得胜利后,面对天子高官厚禄的封赏,木兰却“不用尚书郎”,只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何等朴质、淳朴和善良。

其次诗歌的叙事详略得当。对能突出主旨、表现人物性格的木兰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简略。剪材取舍都服从诗歌的“主题”。

再次,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除了句势长短错落、节奏和谐等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偶、复沓、排比句的运用,使诗歌酣畅淋漓,朗朗上口。

【课文结构分析】 段落大意 本诗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叙述木兰代父出征。12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3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

第二部分(4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56段):叙述木兰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课文主要内容】

诗歌通过对木兰形象的刻画,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课文写作特色】

1.用人物言行展示其形象。当“可汉大点兵”时,木兰毅然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个“旦辞……不闻”把少女思念亲人之情铺展得逼真,然而爱国之情战胜了亲情,何其勇敢刚毅。最后她“不用尚书郎”,体现了人物多么淳朴、可爱。

2.诗歌详略安排得当,较好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作品的主旨。 3.运用对偶、排比、铺叙等手法,语言气势贯通,且体现出民歌特色。 【词句品味鉴赏】

课文中第三段略写木兰十年征战的过程,但虽只有六句,其概括力之强却是十分令人欣赏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赴”一“飞”,木兰女矫健雄姿尽在目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凛冽的北风,“寒光”,既有朔方冰冷的月光,又有刀剑的道道白光,写环境之艰,木兰女与其它将士深夜时仍马不解鞍,人不卸甲,时刻提高警惕之状。一个活脱脱的木兰女不畏艰辛的形象又跃然纸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是互文,死的不仅有将军,也有战士,十年归来的既有壮士,又有将军。本诗在这里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2120f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