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戴震难师》教案语文版 1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2.能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中心思想,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3.联系现实,学习戴震勤于思考、积极质疑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依据课下注释、资料及工具书自学,掌握文中字词,能够理解文章大意。但是仍需要教师指导、点拨重点 3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重难点:能复述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中心思想,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同学们好,请坐。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权威,缺乏怀疑精神,那就永远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而我国的清代思想家戴震,学习的时候就怀疑已有的定论,敢于质疑,最终成为著名的思想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幼时的戴震读书时是如何向老师质疑的。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课下注释1关于戴震和段玉裁的介绍。(板书:戴震难师 段玉裁) 活动2【讲授】活动2 作者介绍 段玉裁,字若膺(yīng),号懋(mào)堂,江苏金坛人。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早年跟随戴震研读经文朴学,成为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代表作为《〈说文解字〉注》。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他身处康乾盛世,学识渊博。但他幼时家贫,其父母靠“商贾(gǔ)东西行营于市”,贩布“以就口食”。他十岁时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批判传统的经典。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2.能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中心思想,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3.联系现实,学习戴震勤于思考、积极质疑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1 四.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展示预习成果,找一组同学读字词。 2.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展示预习成果,找一人读,并请同学评价。 3.依据教师给出的节奏划分,自由朗读,最后齐读。 五.翻译课文 根据留下的预习任务,解释词语并句子翻译,先找三组展示预习成果。再找三组完成下面的任务。 六.概括文章大意 用简介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七.问题探究 全文围绕一个“难”字展开,思考作者围绕难都写了哪些内容?戴震是如何难倒老师的呢? 五问塾师。最后一次老师没有回答上来,但是戴震有收获吗?哪些收获?前四次都有收获,最后一次“师无以应”老师被难倒了,那么,为什么戴震能够难倒老师呢?(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聪明好学,勤奋努力) 八.问题讨论 1.本文一共出现了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戴震和塾师,那么他们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待会我们来展示一下成果。 (戴震: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塾师:实事求是,肯定长处,赞扬学生,开明民主) 2.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时着重描写了戴震,运用了一些表现手法,具体有哪些呢?请同桌相互讨论一下。(生讨论)哪位同学来展示下讨论结果。(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3.在组织材料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详写和略写相结合,详略得当) 九.课文小结 齐读课文,领略精神。 《戴震难师》这则短文借助少年戴震向老师质疑,并且难倒了老师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人物形象;在描写人物形象上文中重点运用了语言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组织材料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最终告诉我们要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并善于质疑这样一个道理。 十.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再次齐读课文,领略戴震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举出一些例子。 2 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凝成了一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huán)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sè)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活动3【作业】活动3 搜集更多关于质疑的名言与故事,作为语文写作的素材。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c6ffa003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