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一、预期发展目标 1、精通语文教学,形成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有创新性探索。 2、博览群书,提高自身文化底蕴,丰厚教学功底。通过专业阅读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并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 3、树立“单元整合”课程意识,重视课内、课外多样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在写作教学的探索方面,对随笔化写作教学深入实践探索,并进行理论思考和总结,提升研究水平和档次。 5、深入学习和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方针政策,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工作中致力于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6、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科书、教学过程等有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在课堂教学上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7、通过名师工作室、教育博客等网络平台,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研活动,反思和改进教育行为,提升群体教育智慧,实现共同成长。发挥辐射带头作用,通过专题讲座,会课交流等多种形式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将个体发展需要和促进学校发展、区域教师成长需要结合起来。 8、以教育博客为阵地,坚持写工作日志、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及时梳理总结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中的经验和成果,指导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有大量成果在报刊发表或获奖,争取有个人著作出版。 9、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树立教育情怀,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职业幸福感。 二、研究方向 1、语文课程以单元主题来编排,经过大浪淘沙精选出的文章在写法、表达技巧、思想性方面均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以一课一得的形式,致力于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尤其是写作方面的教学价值,让文本言语和学生的个性语言接轨。 2、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注重引领和吸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建构起读写一体,相互促进和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3、通过研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四、进修和提高 1、坚持不断学习,提高学科功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力求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用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广播的知识积淀影响学生,实质性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做”、“多想”、’多听”。 2、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善于思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争取机会参加区、市级优质课评比。 3、做一名轻松、快乐的受欢迎的老师。向优秀管理干部学经验,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管理的能力。善于反思、勤于积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失败与成功注意积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踏实勤恳的走好每一步!争取在收获的季节,有着属于自己的丰硕成果! 四、学习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朱自清论语文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4、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 6、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7、李维鼎,《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8、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9、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语文教学论集》等。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或修订本《给教师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2b5931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