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含答案)(精华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 导论 一、单选题: 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 A. 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 B.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 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 生产工具的状况 B. 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产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品的数量和质量 3、生产力反映的是) ( A. 人与社会的关B. 人与自然的关系 系 D. 分工协作关系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 分工协作关系 5、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形式 形式 C. 产品的消费形D. 生产工具的水平 6、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产品的分配形式 C. 产品的消费形式 D. 生产工具的水平 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 物质资料生产 B. 社会生产关系 C. 劳动方式 D. 商品生产 8、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物质资料生产 B. 社会生产关系 C. 劳动方式 D. 生产力 9、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 10、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是(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B.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对立统一 C.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 D. 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 11、构成社会形态的是( )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 C.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对立统一 D. 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对立统一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 ) A. 为无产阶级服务 B. 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 调整生产关系 D. 推翻剥削制度 1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 页,共 36 页 13、以下经济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所共有的规律是(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A.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C. 唯物辩证法 D. D. B. 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科学抽象法 )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B. D. 社会制度 B. ) 价值规律 )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5、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根本标准是( A. 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C.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二、多选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 A. 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D.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D. 科学技术 A. 生产 B. 劳动对象 ) B. E. 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C. 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 劳动者的劳动 B. 经济信息 C. 劳动手段 E. 3、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有( 分配 C. 交换 D. B. 消费 E. 4、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E. 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政治制度 A. D. B. ) 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E. 产品的分配形式 ( ) B. 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矛盾 D.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 管理 ) 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 D. 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 .人与社会的矛盾 7、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 ) A. 它的存在是客观的 它的作用是客观的 B. C. 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E. 经济制度是客观的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 A. 唯物辩证法 B. 科学抽象法 E. C. D.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三、辨析题: 1、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 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因 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所以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应该是能够 促进生产力发展。原题结论混淆了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 D. 它是永恒不变的 ) 矛盾分析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 页,共 36 页 2、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它,也不能利用它。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它,但是能 够利用它。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 性。这种客观性意味着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们不能创造、改变 它;但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规 划自己的行动,实现预期目标。原题结论错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错误 。一般认为,生产力具有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在生 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中,由于生产工具在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规定 着生产力水平的性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在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 会有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但 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由于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既得 的而非潜在的力量,因此,任何一种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所掌握,只有物化在生产 资料中,才能形成生产力。这就是说,科学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客观上需要一 个转化过程。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答:此观点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中, 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分配、使用上结成 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 费关系。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而交换关系、 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反作用于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产关系。 答:此观点错误,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首先必须有物质 资料,例如:食物、衣服、住房及其他生活资料,以及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才 能生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其他社会活动。而要获得人类赖以生存 的物质资料,就必须从事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 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答:此观点错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 的生产,首先必须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 适合自己需要的物品。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 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具有客观性。他的客观性根源于生产力的客观性,有什么 性质的生产力,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 自身的运动规律。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 消费关系。直接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而交换关系、分 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反作用于直接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7、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正确。⑴ 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研 3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3 页,共 36 页 究范围内。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⑵ 在人类社会 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 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只有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出生产 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因,按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及时适当地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⑶ 只有了解上层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才能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特殊社会历史 条件,对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曲折性做出科学说明。 四、问答题: 1、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是生产 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有什么性质的生产力,就有 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 发展相适应时,它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时,它对生产力起 阻碍甚至破坏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在政治经济 学中被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在在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进步就不会有 生产力的发展。从科学技术的产生来看,科技是源于实践。从其应用的范围来看,科技可 以对生产过程中的各要素产生影响,科技在生产中应用范围越广,应用程度越深,对生产 推动作用越明显。科技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 动力量;现代科技是管理日趋变化,科学化;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所 以,从这些意义上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3、说明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 经济关系。 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三方面说”(斯大林)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强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四环节说” (马克思)即广义的生产关系,强调生产关系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的统一。 4、说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经 济规律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都依存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只要存在一定的经济条件, 同这种经济条件相联系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因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 着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人们的行 为 如果 违 背 经济 规 律 要求 , 就 会 受 到 其惩 罚 。 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自觉地利用经济 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规划自己的行动,以期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 充 分 发挥 主观能 动 性 , 只 要 人们 越 善 于 研 究 和总 结 , 就 越 能发 挥 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人 们 还 可 以研究在 各个 经济 条件 下 的经 济规 律表 现 形式 ,选 择 有 利的 实 现 形 式为 社会 造 福。 5、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答: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 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不是 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创造或制定 它;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4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4 页,共 36 页 6、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 ⑴ 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研究范围 内。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⑵ 在人类社会生产关 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 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只有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出生产关系变 革的根本动因,按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及时适当地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⑶ 了只有 解上层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才能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 对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曲折性做出科学说明。 五、论述题: 1、试述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答:①物质资料再生产环节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②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③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方式和性质决定分配、 交换、消费的方式和性质;二是生产水平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分配、交换、消 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对生产可能起促进作用;二是它们也可能对 生产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 2、联系实际说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答:联系实际: 关系: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的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都依存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只要存在一定的经济条 件,同这种经济条件相联系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存在和发生作用。因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意味着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人们 的 行为 如 果违 背 经济 规 律要 求 , 就会 受 到 其 惩罚 。 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自觉地利用 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规划自己的行动,以期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 充 分发挥主 观 能 动 性 , 只要 人 们 越 善 于 研究 和 总 结 , 就越 能 发 挥 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人 们 还可以研 究在 各个 经济 条 件下 的经 济规 律 表现 形式 , 选 择有 利 的 实 现形 式为 社 会造 福。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一、单选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 A. 价值与价格 B. 使用价值与价格 C. 使用价值和价值 D. 交换价值和价值 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 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3、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 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 A. 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 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 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 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4、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 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 5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5 页,共 36 页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5、形成商品价值的是( )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6、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 ) A. 个别劳动时间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具体劳动时间 D. 抽象劳动时间 7、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 A. 顾客用 10 元钱可购买 5 斤苹果 B. 顾客购买 5 斤苹果,一周后付款 10 元 C. 顾客用 10 元钱购买了 5 斤苹果 D. 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 2 元的价格预定了 5 斤苹果 8、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 A. 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 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 自身也有价值 D. 可作为支付手段 9、商品的价格决定于 ( ) A. 商品的价值 B. 供求关系 C. 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D. 货币流通速度 10、商品的价格是) ( A. 商品价值B. 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 的基础 D. 商品价值波动的结果 C. 供求关系的表现形式 ) 11A. 、价值尺度(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B. 是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价值 C. 是供求关系的表现形式 D. 就是价格标准 12、价格标准是( ) A. 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子 B. 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 C. 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D. 价值尺度 13、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 A.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的是( ) A.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 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D.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15、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 ) A. 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B. 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同C. 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D. 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劳动 16、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 A. 劳动价值论 B. 劳动二重性学说 C. 剩余价值学说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 ) A.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矛盾 18、各种商品的价值统一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一价值形式是( ) A. 简单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19、一般的价值形式和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区别是 ( ) A. 形式上的区别 B. 本质区别 C. 等式的简单颠倒 D. 没有区别 6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6 页,共 36 页 20、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 A. 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 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 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1、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 A. 商品价格是价值的基础 B.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 价格等于价值 D. 价格与价值无关 二、多选题: 1、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不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 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2、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 ( )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E. 价格形式 3、货币在本质上 ( ) A. 是一般等价物 B.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C.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D. 价值尺度 E. 价格标准 4、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 ) A. 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B. 商品的价格水平 C. 货币发行量 D. 货币流通速度 E. 商品价格总额 5、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 A. 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 30 万元 B. 企业支付职工工资 10 万元 C. 缴纳房屋契税 9000 元 D. 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 5 万元 E. 交付车库租金 200 元 6、商品的价格是( ) A. 商品价值的基础 B. 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 C. 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D. 商品价值波动的结果 E. 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7、价值尺度是( ) A. 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B. 价格标准C. 供求关系的表现形式 D. 商品价值波动的结果 E.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 8 、价格标准是( ) A. 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B. 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的规定 C. 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D. 价值尺度 E. 货币的第一个职能 9、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 ) A. 市场竞争 B.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 价格波动 D. 资源的有效配置 E. 供求关系的变化 7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7 页,共 36 页 10、商品是( ) A.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 劳动者生产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C.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D. 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 E. 一个历史的范畴 1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 A. 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B. 商品的自然属性 C.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E. 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2、商品的价值是( ) A.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 商品的社会属性 C. 由抽象劳动决定的 D. 由具体劳动决定的 E. 由个别劳动决定的 13、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 A. 价值尺度 B. 价格标准 C. 流通手段 D. 支付手段 E. 世界货币 14、货币的职能有( )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E. 世界货币 15、劳动生产率高低的表示方法是( ) A. 劳动时间的多少 B. 生产产品数量的多少 C. 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数量的多少 D.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E. 生产规模的大小 16、价值规律的作用是( ) A. 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 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C. 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D. 使价格趋近于价值 E.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辨析题 : 1、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答:此观点正确。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是通过商品的自然属性来表现自己的,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也是商品的自然形式。 2、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因为商品具有二因 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单独只有价值 或使用价值,不能确定该物体是否是商品。原题结论忽视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性。 3、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答:此观点正确。无论是什么商品,对它的内在价值,人们终视而不能见,触而不能及。 商品的价值之所以具有这样一个特点,是因为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 属性,所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商品价值的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自我 表现,而只能通过其他商品来表现。因此,只有把商品拿到市场上去,通过交换,商品的 价值才有可能表现出来。 8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8 页,共 36 页 4、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它是构成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而交换价值 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各种商品实际是按照它们各自本身内含的价值来交换的,只是在 交换的过程中才形成了一定的使用价值量的比例,其表现为交换价值。 5、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劳动。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 面。具体劳动就是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体劳 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 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具体劳动 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这种区 别就是一种矛盾。其次,由于各种劳动在质上各不相同,因而无法比较。商品生产者在交 换商品的时候就只能把体现在商品中的具体劳动撇开,而把它们都当做同质的抽象劳动。 这就是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互排斥的,因而是相互对立的。原观点混淆了具体劳 动和抽象劳动的性质。 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 具有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的。在 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种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都是为别人,为社会的,因而每个商 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 是社会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另一方面,商品生产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进行 的,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个人的事情,不仅生产资料是私人的,而且 产品也归私人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私人的性质,是私人的劳 动。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商品生产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 为别人,为社会的劳动,这决定了劳动的结晶及商品必须让渡给别人,另一方面,由于生 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又是私人劳动,这就决定了商品的让渡绝不可能是无偿的。显然,这是 一个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构成了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 量,但价值量不变。因为劳动生产率是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劳动生产 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必然增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时间变化才会导致价值量变化。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增加单 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价值量。原题结论混淆了商品数量和价值量的影响因素。 8、 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 的。 答:此观点正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量变化的不一致,是由劳动二 重性决定的。因为,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而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与抽象 劳动决定的价值量无关。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能改变使用价值的数量,不会改变同 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正是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 的价值总量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使用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因而,单位商 品的价值量才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9 页,共 36 页 9、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是本质的区别。 答:此观点正确。一种商品不再偶然地同另一种商品想交换,而是经常地同许多商品想交 换,与此相联系,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也就发展为扩大价值形式。在质的方面,处在 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第一次被真正地表现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因 为有许多商品都可以证明它们之间是相等的。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商品世界中分离 出一种商品,成为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物,这种商品被成为一般等价物,这是交换史上一 次质的飞跃。一般的价值形式同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较,已经具有了本质上的区别:①在 一般的价值形势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因为它只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②在一般 的价值形式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统一的,因为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 10、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商品价格总额增加一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增加一倍。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商品价格总额 增加一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必然增加一倍。因为流通中锁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 总额 / 同一货币流通速度,由公式可以看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所以只有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增加一倍,流 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才会增加一倍。原题结论忽视了货币流通速度对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 影响。 1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正确。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 它才成为货币。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金银本身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容易保存 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合充当货币商品,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四、问答题: 1、 简述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答:商品之所以能够相交换,并不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交换价值,而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 值,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它构成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价值 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 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 ;而交换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 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 的。 2、 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答:①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这首先是因为价值不能独立存在,它只能 寓于某种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次是因为,作为商品的使用价 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而独立存在,因为离开了价值而独立存在的使用 价值仅仅是普通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它不仅要有 使用价值,而且还必须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为依存,互为条件 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统一的。 ②对于商品生产者,他们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但是,生产者要想取得价值, 就必须让渡自己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而对于商品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去 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必须让渡该商品的价值。无论是对于卖者还是买者来说,使用价值 和价值都不可能兼得。这说明,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或相互矛盾的。 这种对立或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③正是从以上分析看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 0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0 页,共 36 页 3、 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即具体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即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构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就是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虽 然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不能由此认为劳动者的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的 唯一源泉。因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人的劳动和物质资料两种要素的结合。撇开 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具有不同 使用价值的商品能够相互交换的基础或共同点。正是由于抽象劳动具有无差别的同一性, 才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得以相互比较。抽象劳动所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 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经济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历史 范畴。 4、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 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与社会 劳动的矛盾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的。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种商品 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都是为别人,为社会的,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 一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 另一方面,商品生产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个生产者 的劳动都是个人的事情,不仅生产资料是私人的,而且产品也归私人所有。从这个意义上 说,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私人的性质,是私人的劳动。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商品生产相 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别人,为社会的劳动,这决定了劳 动的结晶及商品必须让渡给别人,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又是私人劳动,这 就决定了商品的让渡绝不可能是无偿的。显然,这是一个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 矛盾,这个矛盾构成了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①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 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 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就越多,生产单位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 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就越小,而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就越多,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6、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本质:一般等价物。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为什么? 答: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为什么:所谓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即把一切商品 的价值都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相互比较。显然,这 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包括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货币产生以后,物物交换就演变 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总和,被称为商品流通。货币流 通手段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因此流通手段也被称为购买手段。所 1 1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1 页,共 36 页 以,这就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8、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 / 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 1)待实现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 货币的流通速度。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 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反之,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 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为什么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答:不违背,是因为:第一,在短期内,如果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可能按照 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也可能按照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出售,但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 看,价格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的部分会相互抵消,从而使商品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第 二,不同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中心,并且波动的幅度也不会与 价值相差太大。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或否定,而是价值 规律贯彻其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11、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劳动二重性学说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因为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就没有科学的劳动 价值理论,而只有一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 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平均利润理论以及利息地租理论等,以至于马克思 认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五、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说明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竞争、供求关系及其引起的价格波 动,发挥着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实现优胜劣汰) 。 第 二篇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 产过程 一、单选题 :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 货币成为商品流通的媒B. 劳动力成为商品 介 C. 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D. 劳动成为商品 2、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表现在,它在使用过程中( ) A. 能转移和保存自身的价值 B. 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C.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D. 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 A. 生产劳动力的个别时间决定的 1 2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页,共 36 页 12 B.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4、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 工人劳动的报酬 B. 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 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A. 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态 6、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 A. 具体劳动而增殖 B. 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 抽象劳动而增殖 D. 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7、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 A. c+v B. c+v+m C. v+m D. c+m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 劳动过程和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D. 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 加大劳动强度的结果 C. 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 大多数企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10、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 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 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 A. 超额剩余价值 B. 绝对剩余价值 C. 相对剩余价值 D. 剩余价值 11、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 ) A. 商品二因素原理 B.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 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 劳动二重性原理 12、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 A.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 劳动和劳动力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D. 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14、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 ) A. 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 B. 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D. 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15、已有的、分散存在的单个资本的集合叫( ) A. 资本积聚 B. 资本集中 C.资本增殖 D. 资本积累 16、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方式叫 ( ) A. 资本积累 B. 资本集中 . C. 资本积聚 D. 资本增殖 1 3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3 页,共 36 页 17、资本有机构成( ) A. 就是资本技术构成 B. 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C.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是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18、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 c: v 中由于资本技术构成变化引起的( ) A.c 的比重上升, v 的比重下降 B.c 的比重下降, v 的比重上升 C.c 和 v 按相同比例上升 D.c 和 v 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19、剩余价值率是( ) A.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 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20、资本总公式是( ) A.W — G— W′ B.W — G—W C.G — W— G D.G — W—G′ 21、能正确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是( ) A. 剩余价值率 B. 年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 年利润率 22、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叫做( )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 年剩余价值 23、在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价值既定的情况下 , 剩余价值量 ( ) A. 与预付的总资本量成成比 B. 与预付的不变资本量成正比 C. 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 D. 与资本有机构成成正比 24、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 50 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 10 元 , 工作日为 10 小时 , 当劳动 力日价值下降为 25 元时 , 工作日不变 , 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 ) A. 从 100%上升为 300% B. 从 100%下降为 25% C. 从 100%上升为 150% D. 从 100%下降为 50% 25、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 可变资本 , 即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 ) A. 工人前一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B. 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 C. 资本家自己预付的 D. 工人这一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 2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 ) A. 资本的积累 B. 资本的集中 C. 资本的构成 D. 资本的积聚 二、多选题 :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 A. 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 流通的内容不同 D.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 流通的目的不同 2、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 ) A. 个别劳动时间 B. 社会劳动时间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必要劳动时间 E. 剩余劳动时间 3、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 )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 流通资本 4、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 ( ) A.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B. 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的 1 4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4 页,共 36 页 C. 是通过个别资本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D. 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E. 延长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5、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 ) A. 计时工资 B. 计件工资 C. 名义工资 D. 实际工资 E. 相对工资 三、辨析题 : 1、个别企业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该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是:个别企业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该企业获得 超额剩余价值。因为当个别企业提高本企业劳动生产率时,该企业所生产的单位商品价值 量就会下降,而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交换,所以该企业可以活的超额剩余价值。 当所有企业都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所有企业就可以获得相 对剩余价值。原题结论错在混淆了企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条件。 2、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活的的剩余价值。由于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就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就会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就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原题结论错在颠倒了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3、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此观点正确。因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总价值的重新分配。它们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是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值,因为资本家不能把货币变为劳动力和生产年资料,也不能把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所以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用可变资本以工资形式所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第一,商品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的话,那么劳动的价值自然也要由劳动时间决定。显然,这事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 第二,任何商品要能作为买卖对象,它在出卖以前,就必须能够独立存在,并属于它的所 有者。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都是 一种客观存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否定了价值规律,也就等于否定了商品经济。原题结论,错在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5、在任何情况下,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都是一致的。 1 5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5 页,共 36 页 答:此观点错误。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否一致是要看一定时期内有无通货膨胀。 因为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够 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只有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两者变动才是一致的。 如果存在通货膨胀或税赋等条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往往不完全一致。原题结论错 在忽略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的影响因素。 6、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定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变 化。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以资本的技术 构成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资本价值构 成的变化通常也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是,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和技术构成变化 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有时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一定是由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仅 仅将资本的价值构成看作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动的指标,这时的资本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 成。资本有机构成就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 c: v 表示。 7、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答:此观点正确。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资本流通的第一个阶段,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上, 但又不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因为资本家为购买商品,必须支付它的等价。所以只 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它的使用价值不仅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 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8、劳动力为资本家劳动一天 , 资本家就支付一天的工资 , 所以劳动力与资本家的买卖是公 平的。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劳动力为资本家劳动一天,资本家就支付一天的工 资,表面上看,劳动力与资本家的买卖是公平的,但实质上是不公平的。这是因为:①可 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即可变资本是雇佣劳动创造的。②工人 所得到的工资,并不是资本家所垫付的,而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产品价值 的一部分,即经过一段时间后,全部预付资本表现为雇佣劳动创造的。③雇佣工人的个人 消费也是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的,即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再生产的前 提条件,表明雇佣劳动对资本的隶属。 9、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 , 既不能没有生产资料 , 也不能没有劳动力 , 所以不变资本和可变 资本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 资本采取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式,这两部分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着不 同的作用。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们的价值都是在上一次生产过程中,由人们的 抽象劳动形成的。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化自己存在的物质形态, 并把它自身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而不能发生价值增值。马克思把这部分以生产 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称为不变资本。但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却不一 样,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生产出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旧 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作为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不仅包括劳动力价 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即可变资本,能 够使价值增值。 1 6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6 页,共 36 页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 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 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一般的人类劳动过程是一样的,要具备 三个基本要素: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 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但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是为了生产使用 价值,而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即生产出剩余价值。资本家之所以生产具有使用价值的商 品,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物。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原 观点混淆了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概念。 11、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是由资本家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资本积累不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也不是由资 本家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规律,它不是由资本家个人 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资本家之所以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必须拿出一部分用 于扩大再生产,是由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而不是资本家所 谓“节欲”的结果。事实证明,资本积累和资本家的挥霍浪费是一同增加的。原观点模糊 了资本积累的真正原因。 四、问答题: 1、说明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超额 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 区别: 相 对剩 余 价 值的 生 产 是 指工 作日 长度 不 变的 条件 下, 通 过缩 短必 要劳 动 时间 , 从而 相对 地延 长剩 余 劳动 时间 来增 加 剩余 价值 。 超 额剩 余 价 值 是指 个别 资 本家 通过 提 高本 企业 的劳 动生 产 率, 使商 品的 个 别价 值低 于 社 会价 值 而 获 得的 剩余 价 值。 相对 剩 余价 值的 生产 是通 过 各个 资本 家竞 相 追逐 超额 剩 余 价值 而 实 现 的, 超额 价 值是 生产 相 对价 值的 基础 ,是 短 暂的 ,相 对价 值 是超 额剩 余 价 值的 出 发 点 ,长 期存 在 的。 超额 剩 余价 值是 一种 变相 的 相对 剩余 价值 。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答: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值,这同价值规律相矛盾。要解决资 本总公式的矛盾,货币所有者就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 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 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 答:因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 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总价值的重新分配。它们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是离开流通领域价 值也不能发生增值,因为资本家不能把货币变为劳动力和生产年资料,也不能把带有剩余 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所以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4、说明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答: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总和,叫做商品流通。资本流通包括个人资本流通和社会 总资本流通。个人资本流通中包含生产流通、消费流通和资本流通。社会资本流通中包含 1 7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7 页,共 36 页 生产流通、消费流通、资本流通、生活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 5、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 答:一是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二是存在条件、价值决定及意义(不是劳动产品)的 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不仅具有特殊的价值规定,而且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一般商品在被 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其价值会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不会 创造新价值。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生产商品的过程。劳动 力商品不仅能够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 余价值。资本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去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6、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①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②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 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方式。 7、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 答: 依 据 : 根 据资 本 的 不同 部 分 在 剩 余价 值 生 产 中 的 不 同 作 用 , 把 资 本 区 分为 不 变 资 本和 可变 资 本 。 意义 : 揭 示 了 剩余 价 值 的真 正 来 源 , 科学 地 证 明 了 : 剩 余 价 值 不 是 由 资 本 家垫 付 的 全 部资 本带 来 的 , 而 是由 其 中 的可 变 资 本 部 分带 来 的 , 可 变 资 本 之 所 以 能 够 带 来 剩余 价 值 , 是因 为它 购 买 和 使 用了 雇 佣 工人 的 劳 动 力 。而 劳 动 力 的 使 用 不 仅 能 够 转 移 生 产 资料 的 价 值 ,而 且能 够 创 造 新 价值 和 使 资本 价 值 增 值 。但 需 要 说 明 的 是 , 不 变 资 本 尽 管 不 创造 剩 余 价 值, 但它 是 生 产 剩 余价 值 的 必要 条 件 。 8、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答:理解:总公式是 G-W-G'。按照价值规律的矛盾,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 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关键: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值的原因,是资本家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 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解决了。 9、说明资本积累的原因。 答: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 律作用的必然结果。①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对剩余价 值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每个资本家必 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10、试述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答:①资本积累的规律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I 使资 本 家 获 得更 多 剩 余价 值, 剩 余价 值量 增加 , 资 本 积累 量也 增加 。I I 商 品价 值 降 低 ,同 量资 本可 购 买更 多生 产 资 料, 生 产 更 多剩 余价 值 ,增 加资 本积 累量 。I I I 改变 个人 消费 和 资本 积累 的比 例 ,增 加资 本积 累。 I V 使资 本 家获 得更 多的 超额 剩余 价 值, 资本 积累 增 加。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 本的大小。 1 8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8 页,共 36 页 11、为什么说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答:所谓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①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② 从 对 资 本主 义简 单 再 生 产 的分 析 可 以看 出 , 资 本 家的 全 部 资 本 都 是 工 人 创 造 的 。 ③ 从 对资 本 主 义 简单 再生 产 的 分 析 可以 看 出 ,雇 佣 工 人 的 个人 消 费 也 是 完 全 从 属 于 资 本 家 追 逐 剩余 价 值 的 需要 的。 综 合 上 述 在再 生 产 过程 中 , 工 人 不仅 生 产 出 商 品 , 生 产 出 剩 余 价 值 , 而且 还 要 再 生产 出资 本 家 的 全 部资 本 和 一无 所 有 的 劳 动者 。 五、 论 述 题 : 1、试述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答:原因: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剩余价值规律和 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①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 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每 个资本家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因素:①资本积累的规律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 度。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I 使 资 本家 获得 更多 剩余 价 值, 剩余 价 值 量 增加 , 资 本 积累 量也 增加 。I I 商 品 价 值 降低 ,同 量资 本 可购 买更 多 生 产资 料 , 生 产更 多剩 余 价 值, 增加 资本 积累 量 。I I I 改 变个 人 消费 和资 本 积 累 的比 例, 增 加资 本积 累。 I V 使资 本家 获得 更多 的超 额 剩余 价值 ,资 本 积累 增加 。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④ 预付资本的大小。 2、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答: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虽然都是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但二者有着显著区别:①资本积 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因此它不仅增大了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总资 本。而资本集中只是改变了原有社会资本的组合,没有增加社会资本总量。② 资 本 积 聚 会 受到 原 有 资 本 数量 、 剩 余 价值 绝 对 量 、 剩余 价 值 中个 人 消 费 和 积 累 的 比 例 等诸 多 因 素 的 限 制。 而 资 本 集 中则 不 受 这 些条 件 的 限 制 。③ 资 本 积聚 由 于 受 种 种 条 件 的 限 制, 所 以 单 个 资 本增 大 的 速 度 较慢 。 而 资 本集 中 则 能 在 短时 间 内 集中 大 量 资 本 。 ④ 资 本 积 聚体 现 的 是 资 本 家与 雇 佣 工 人 之间 的 关 系 。而 资 本 集 中 则体 现 资 本家 之 间 的 竞 争 关 系 。 联系 : ① 随 着 资本 积 聚 的 发展 , 会 加 剧 单个 资 本 之间 的 竞 争 , 由 于 大 资 本 经常 有 巨 额 的 剩 余价 值 被 积 累 起来 , 因 此 相对 于 小 资 本 家而 言 , 它的 经 济 实 力 增 长 得 更 快 ,在 竞 争 中 就 更 容易 打 败 小 资 本, 从 而 加 速资 本 集 中 的 过程 。 ② 资本 集 中 过 程 的 加 快 , 会 令大 资 本 更 容 易 扩大 生 产 规 模 ,使 大 资 本 的技 术 优 势 、 成本 优 势 等发 挥 出 来 , 从 而 获 得 更 多的 剩 余 价 值 。 而剩 余 价 值 的 增加 又 会 增 大资 本 积 累 的 规模 , 并 最终 加 快 资 本 积 聚 。 3、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二者是如何划分的及划分的意义 ? 答: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划 分 依 据 : 根据 资 本 的 不同 部 分 在 剩 余价 值 生 产 中 的 不 同 作 用, 把 资 本 区 分为 不 变 资 本和 可变 资 本 。 划 分 意 义 : 揭示 了 剩 余 价值 的 真 正 来 源, 科 学 地 证 明 了 : 剩 余价 值 不 是 由 资本 家 垫 付 的全 部资 本 带 来 的 ,而 是 由 其中 的 可 变 资 本部 分 带 来 的 , 可 变 资 本 之 所 以 能 够 带来 剩 余 价 值, 是因 为 它 购 买 和使 用 了 雇佣 工 人 的 劳 动力 。 而 劳 动 力 的 使 用 不 仅 能 够 转 移 生产 资 料 的 价 值, 而 且 能 够 创造 新 价 值和 使 资 本 价 值增 值 。 但 需 要 说 明 的 是 , 不 变 资 本 尽管 不 创 造 剩余 价值 , 但 它 是 生产 剩 余 价值 的 必 要 条 件。 1 9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19 页,共 36 页 4、试述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生产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答:方法:①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②所谓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 日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方式。 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和一般基础。从一定角度看,二者 是难以区分的。从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角度来看,两种方法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相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生产 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三篇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单选题: 1. 产业资本是指( ) A. 商业部门的资本 B. 银行部门的资本 C. 服务部门的资本 D. 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一切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 A.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流通资本 B.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C. 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D. 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3. 产业资本循环作为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是指( ) A. 不变资本循环、可变资本循环、流动资本循环的统一 B. 固定资本循环、流动资本循环、不变资本循环的统一 C. 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D. 可变资本循环、流动资本循环、固定资本循环的统一 4.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5. 考察资本周转的重点是分析( ) A. 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B. 资本运动的条件 C. 资本运动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所采取的形式 D. 资本运动的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6.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资本可分为( ) A. 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B. 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 C.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7.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 A.G-W P W′ -G′ B.W P W′ -G′· G-W C.P W-G′· G-W P D.W ′ -G′· G-W P W′ 8.在资本运动中能够创造和占有剩余价值的资本是( ) A. 产业资本 B. 商业资本 C. 借贷资本 D. 银行资本 9.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 ) A.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 价值增殖中作用不同 C. 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D. 运动速度不同 10.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A. 预付的资本量增加了 B. 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 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 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 0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 ) 第 20 页,共 36 页 1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 ) A. 全部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 B. 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C. 预付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D. 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 1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减少固定资本的( ) A. 有形磨损 B. 无形磨损 C. 人为损耗 D. 自然力作用造成的损耗 13. 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包括( ) A. 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B.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 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D. 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14.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的作用是 ( ) A. 生产剩余价值 B. 实现剩余价值 C. 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D. 实现价值增殖 15. 产业资本循环中属于流通阶段的是( ) A. 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 B. 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C. 销售阶段和消费阶段 D. 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 16. 产业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 )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销售阶段 D. 流通阶段 17. 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 ) A. 厂房、设备 B. 原料 C. 燃料 D. 劳动力 18. 在生产资料中既属于固定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 )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辅助资料 D. 原料燃料 19. 除工资之外的流动资本是 ( ) A. 实物形式能够移动的资本 B. 实物形式在生产过程中不变 , 价值却不断转移的资本 C. 实物形式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 , 价值也随之丧失的资本 D. 实物形式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 , 价值也随之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20. 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A. 资本技术构成 B. 资本价值构成 C. 资本物质构成 D. 资本有机构成 21.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 价值如何增殖 B. 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 剩余价值的实现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A. Ⅰ( v+△ v+m/x ) =Ⅱ( c+△ c) B. Ⅰ( v+m ) =Ⅱ c C. Ⅰ( c +v +m ) =Ⅰ c + Ⅱc D. Ⅱ( c +v +m ) =Ⅰ( v +m ) +Ⅱ( v +m) 23.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 ) A. 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B. 生产剩余价值 C. 生产使用价值 D. 实现剩余价值 24.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 ) A. 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B. 周转次数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C. 周转次数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2 1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1 页,共 36 页) D. 周转次数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2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属于( ) A. 固定资本 B. 流动资本 C. 商品资本 D. 可变资本 26. 产业资本循环顺次经过的三个阶段是( ) A. 购买、生产和销售 B. 生产、购买和销售 C. 生产、销售和购买 D.销售、生产和购买 27. 产业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销售阶段 D. 流通阶段 28.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9.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之一是( ) A. Ⅰ (c+v+m) > Ⅰ c+Ⅱ c B. Ⅱ (c+v+m) > Ⅰ (v+ m/x)+ Ⅱ(v+ m/x) C. Ⅰ (v+m) > Ⅱ c D. Ⅰ (v+ △ v+m/x)= Ⅱ (c+ △ c ) 30. 分析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 A. 货币资本 B. 生产资本 C. 社会总产品 D. 剩余产品 31.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说明( ) A. 剩余价值的来源 B. 个别资本循环所必需的内部条件 C. 剩余价值率怎样提高 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2.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求( ) A. 第一部类要有积累,第二部类可以没有积累 B. 两大部类都要有积累 C. 第二部类要有积累,第一部类可以没有积累 D. 两大部类都没有积累 3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是(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固定资本更新 C. 生产过剩 D. 消费需求不足 34.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 A. 生产资料私有制 B. 生产过剩 C. 消费需求不足 D. 固定资本的更新 35.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是( ) A. 危机阶段 B. 萧条阶段 C. 复苏阶段 D. 高涨阶段 二、多选题: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资本周转时间 B. 生产资本的构成 C. 货币资本的构成 D.商品资本的构成 E. 可变资本的构成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有( ) A. 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B. 周转时间长短不同 C. 价值回收方式不同 2 2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2 页,共 36 页 D.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E. 价值增殖中作用不同 3、为了弥补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的损失,资本家可采用的方法有( A. 加速折旧 B. 对设备进行改良 C. 提高对设备的利用率 D.提高劳动强度 E. 采用更先进的设备 4、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资本职能形式有 ( ) A. 货币资本 B. 固定资本 C. 生产资本 D.流动资本 E. 商品资本 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 ) A. 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 B. 增加预付的可变资本 C.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D.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E. 提高工人的工资 6、产业资本( ) A. 是投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B. 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 C.的循环过程可用公式 G-W—G′来表示 D. 的循环过程可用公式 G— G′来表示E. 的连续循环是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7、垫支在厂房、机器、设备上的资本属于 ( ) A. 流动资本 B. 固定资本 C. 不变资本 D.可变资本 E. 生产资本 8、从资本的不同分类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 ) A. 不变资本 B. 可变资本 C. 固定资本 D. 流动资本 E. 生产资本 9、资本按 ( ) A. 循环的职能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B.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C.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D.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E.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10、下列属于流动资本的有 ( ) A. 以原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 以燃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 以辅助材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D. 购置小型机械的资本 E.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1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属于 ( ) A. 流动资本 B. 固定资本 C. 不变资本 D. 可变资本 E. 生产资本 12、用于购买原材料的资本属于 ( ) A. 生产资本 B. 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D. 固定资本 E. 流动资本 13、流动资本 ( ) A. 是在流通领域发生作用的资本 B. 包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C. 包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D. 是正处在运输过程中以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 E. 是生产资本中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其价值全部周转回来的那部分资本 14、固定资本不同于流动资本的特点是 ( ) A. 它的实物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基本保持原有形态 B. 由于实物形态不变,价值不发生转移 C. 它的实物在连续的生产过程中逐步磨损 2 3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 第 23 页,共 36 页 D. 它的价值适应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 E. 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其价值才实现全部转移 15、下列属于固定资本正常有形磨损的有 ( ) A. 对厂房、设备使用而造成的损耗 B. 因劳动生产率提高造成现有厂房、设备的贬值 C. 新技术装备出现造成现有设备的贬值 D. 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厂房、设备的损耗 E. 因意外破坏而造成的厂房、设备的损失 16、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包括 ( ) A. 因正常使用造成的磨损 B. 因自然力作用造成的磨损 C. 因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原有设备贬值造成的磨损 D. 因新机器设备产生使原有设备贬值造成的磨损 E. 因使用不当造成的磨损 17、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 A. 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B. 新的 . 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 机器设备因自然力作用形成磨损 D. 同类机器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 机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18、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 不变资本 B. 固定资本 C. 可变资本 D. 流动资本 E. 商品资本 19、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 A. 提高剩余价值率 B.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 节省预付资本 D. 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 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20、 1999 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 1450 亿美元, 2000 年将达 2000 亿-4000 亿美元。电子 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 ) A. 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 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 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 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 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21、产业资本循环( ) A. 是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统一 B. 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C. 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D. 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 E. 等同于资本周转 22、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 A.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C.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D. 资本的生产时间 E. 资本的流通时间 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 A. 社会化大生产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 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D.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E.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24、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必须经过的交换过程有( ) A. 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 B. 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 2 4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4 页,共 36 页 C.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D. 商业部门的交换 E. 生产部门的交换 三、辨析题: 1、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流动资本指以原料、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和以劳动 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 按生产过程中价值是否增值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资本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说, 着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混淆资本的 两种不同划分方法。原题结论混淆了资本的两种划分方法。 2、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作为三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在资本循环中发挥不同的职 能和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作为三种相互联系 的资本形式在资本循环中发挥不同的职能和作用。因为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 能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个产业资本只有不停顿地由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 段,由一种职能形式变换为另一种职能形式,资本循环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商品资本都是独立运动,而互不联系的话,就不能称为资本循环了。原题错在忽 视了资本循环中三个不同职能形式资本的联系性。 3、在预付总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小,则预付总资本的周转 速度就快。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在预付总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流动资 本占的比重小,则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因为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 =(一年内固定 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一年内流动周转价值总额) / 预付资本总额。由公式可以看出,在预付 资本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流动资本占总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因为流动资 本价值的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一次收回。而不定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逐次 收回。原题错在混淆了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 v+m)>Ⅱ c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Ⅰ( v+m)>Ⅱ c。 因为想要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可以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根据两大部 类的相互交换关系,有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表现为Ⅰ( v+m)>Ⅱ c。如果不具备这个 前提条件,比如:Ⅰ( v+m)=Ⅱ c,那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Ⅰ( v+m) <Ⅱ c,那就连简 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原题错在混淆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和前提条件。 5、流动资本就是流通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流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截然不同的。流通资本是产 业资本中同生产资本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资本,而流动资本则只是生产资本中同固定资本相 对应的那一部分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只是对生产资本才存在的,流通资本则 没有这种划分。流通资本不能产生,只能实现剩余价值,而流动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却是剩 余价值的真正圆圈,可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 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6、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2 5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5 页,共 36 页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说法应该是:流动资本指以原料、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和以劳动 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 按生产过程中价值是否增值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资本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说, 着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混淆资本的 两种不同划分方法。原题结论混淆了资本的两种划分方法。 7、购买阶段是资本循环中的决定阶段。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中的决定阶段。购买阶段和售 卖阶段都是在流通领域里完成的,因而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是在生产领域里完成的, 因而属于生产过程。产业资本的循环必须经过两个流通过程和一个生产过程,产业资本的 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其中,生产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剩余价值只有通 过生产过程才能被创造出来。但是,资本的运动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所以,三个阶段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题错在模糊了生产阶段在资本循环中的作用。 8、资本积聚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资本积累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 大的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才是指把许多已经存在的、分散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称为 规模较大的资本。 9、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 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补偿。实物补偿是指商品出售后如何 再进一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的物质产品。价值补偿是前提,实物补偿是关键,社会总产品 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题模糊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的概念。 10、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时间大致是相同的。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时间不一定相同。 由于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同,生产条件和流通条件也不同,因而它们 的资本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也各不相同。 (修) 11、现代企业往往采取“快速折旧法”以减少无形磨损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固定资 本的折旧越快越好。 答:此观点错误。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 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有两种情况:一,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性能相同 的固定资产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使原有的固定资产发生贬值。二,由于技术 进步,出现了更先进、效能更高的固定资产,从而使原有的固定资产的继续使用变得不经 济,而不得不将其提前报废。一旦发生无形磨损,对企业是纯粹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都 想方设法减少这种损失。通常企业会通过加速折旧尽快完成固定资本回收,但不是越快越 好,折旧太快,会使企业冲减企业利润,影响流动资本周转,不利于持续稳定长期发展。 所以折旧应适当。 四、 思 考 题 : 1、说明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2 6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6 页,共 36 页 答:①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保持并存性。这就是说,要使产业资本运 动不间断地、连续地进行,资本家就必须把全部预付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三部分,使它 们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上,并在购买、生产、售卖阶段, 各自执行自己的职能,从而使资本同时处在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之中。 ②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保持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循环运 动,必须顺序地、不间断地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当一个阶段结束以后,要立 即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以此不断地转换资本的形态。 2、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怎样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答:什么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怎样提高: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提高剩余价值率,即一次生产过程中或流动资本周转一 次带来的剩余价值量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3、企业加快资本周转的途径有哪些? 答: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 另一方面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途径是:缩小固定资本所占比例,加快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4、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求写出公式并说明其内涵) 答:(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社会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 本条件是Ⅰ( v+m) =Ⅱc。即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 需求必须相等。( 2) 由此可引申出条件Ⅰ( c+v+m)=Ⅰ c+Ⅱ c,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价 值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同时,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 料在使用价值上还必须与两大部类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符合。( 3)另一个条件是 Ⅱ(c+v+m) =Ⅰ( v+m) +Ⅱ( v+m),即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两大部 类的可变资本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同时,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使用价值上还必 须与两大部类对于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符合。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 实质:相对过剩,即社会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 出现的过剩。 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答:是什么:固定资本的更新。 为什么:首先,这是因为在危机和大萧条期间,资本家为了摆脱困境和应付未来竞争的需 要,通常要大规模地更新其固定资本,以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利润水平。同时,经济萧条阶段,商品价格的普遍低廉,也为资本家大规模 更新固定资本提供了契机。其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会使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水 平,这必然会加速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会使 资本积累的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又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 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 五、论述题: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答:预付资本总周转的速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 2 7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7 页,共 36 页 比例。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得比重越大,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固定资本占得 比重越小,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另一方面,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 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总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速度越慢,总周转速度就越慢。 影响:①从固定资本来说,加快周转速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快固定 资本的更新,购置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采用先进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 加快固定资本折旧,可以减少或避免精神磨损。 ②从流动资本来说,加快周转速度,可以减少或避免精神磨损,可以节约预付的流动资 本。 2、说明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答:①划分依据不同。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而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 ②各自包含的物质内容不同。不变资本是以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可变资 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反之是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只是 不变资本的一部分。流动资本不仅包括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而且还包括以劳 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 ③从目的上看,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它们对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影 响,从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及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不变资本与可变 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且可以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 人的剥削。 3、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资金运用的意义。 答: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 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形式上,儿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 资本三个部分。只有这样,当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同时,又有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 资本,同时商品资本再次转化为货币资本,使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 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 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 本,在各自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③产业资本正 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时间上的相 继转化的前提,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另一方面,并存性是由相继转化引起的,没 有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没有空间上的并存性。这表明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不仅要使产 业资本同时处于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且要同时进行三种形式的循环。因此,“产业资本连 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形式的 统一”。 意义: 第四篇 资本的具体形式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单选题: 1、利润率是( ) A. 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B.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C. 剩余价值与成本价格的比率 D.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 A. 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 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2 8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8 页,共 36 页 C. 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的结果 D. 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 3、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使 ( ) A. 商品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统一的社会价值 B. 商品的社会价值统一为市场价值 C.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D. 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4、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 ) A.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B.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利润C. 平均利润转化为垄断利润 D. 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 5、生产价格等于( ) A. 成本价格加利润 B.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C. 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D. 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6、超额利润是( ) A. 商品价值高于生产成本的差额 B. 生产价格高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C. 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差额 D. 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7、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 A. 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B. 销售商品和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 C. 通过把商品卖出以创造商业利润 D. 补偿商品中的流通费用 8、准确地说,商业利润的来源是( ) A. 贱买贵卖 B.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 商业店员创造的价值 D. 商业资本家克扣斤两 9、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 ) A. 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C. 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D. 全部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商业中的纯粹流通费用是指( ) A. 商品的保管费和广告费 B. 商品的保管费和簿记费 C. 单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D. 单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11、利息率是( ) A. 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B. 借贷资本量与利息量的比率 C. 利息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 利息量与生产成本的比率 12、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本质是( ) A. 吸收存款的利息 B. 对外贷款的利息 C. 贷款和存款利息的差额 D. 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13、股票价格等于( ) A. 股票的票面额 B. 股票自身价值的货币表现 C. 股息除以利息率 D. 利息率除以股息 14、资本主义地租是( ) A. 资本家所获全部平均利润的转化形式 B. 资本家所获部分平均利润的转化形式 C. 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5、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 ) A. 全部剩余价值 B. 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 9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29 页,共 36 页 C. 全部农产品价值 D. 平均利润 16、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 A. 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 B.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C.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D.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17、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土地经营( A. 土地自然条B. 权的垄断 件的差别 D.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18C.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总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原因在于农业中存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 A. 土地私有权 B.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 土地经营权 D.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19、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称作( A. 绝对地租 B. 垄断地租 C. 级差地租Ⅰ D. 级差地租Ⅱ 20、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交一定地租,它属于( ) A. 级差地租 I B. 级差地租 II C. 绝对地租 D. 垄断地租 21、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 ( ) A. 小于农产品价值 B. 大于农产品价值 C.等于农产品价值 D. 与农产品价值无关 2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 A. 土地自然条件的差B.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别 C.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D.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23、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 A. 土地自然条件的差B.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别 C.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24、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 D.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 A. 全部劳动耗费 B. 物化劳动耗费 C. 活劳动耗费 D. 资本耗费 25、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 ) A. 超额剩余价值 B. 超额利润 C. 相对剩余价值 D. 平均利润 26、级差地租的来源是( ) A. 自然力的赐予 B.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C.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27、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成本价格等于 ( ) A.c + v B.v + m C.c + v+ m D.c+ v+ p 二、多选题: 1、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 ( A.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 不变资本的节约 E. 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2、生产价格是( ) A.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结果 B.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结果 C. 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D. 成本价格与利润之和 E. 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3 0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 第 30 页,共 36 页) 3、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 ) 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D.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E. 政府的货币政策 4、绝对地租是( ) A. 农业中的平均利润 C. 平均利润的扣除 B. 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E. 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5、级差地租是( ) A. 农业中的平均利润 B. 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C. 平均利润的扣除 D. 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E. 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 6、资本主义地租是( ) A. 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B. 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平均利润 C. 农业工人创造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 农业中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E.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7、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 ) A. 工资 B. 产业利润 C. 商业利润 D. 利息 E. 地租 8、利润率( ) A. 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B. 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C. 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D. 低于剩余价值率 E. 等于剩余价值率 9、平均利润的形成( ) A. 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 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 是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D. 是利润率绝对平均化的结果 E.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10、商业利润来自( ) A.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商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 商业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D. 商业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 E. 商业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11、股票价格( ) A. 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 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 C. 与股息成正比 D. 与利息率成反比 E. 与利息率成正比 三、辨析题 : 1、利润与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区别。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 济生活中,资本家不仅把剩余价值看成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且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 物。在资本家看来,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虽然不形成商品的生产成本,但是作为生产过 程的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也同样参加了剩余价值的创造价值。 当人们不再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把它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 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的来源被进一步掩盖。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因 为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不同产业不同的资本家为了夺取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更高的利润而 产生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是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就会导致不同部门商品供求 3 1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31 页,共 36 页 关系的变化,进而引发市场价格的波动,从而使得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形成整个 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原题错在混淆了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的后果。 3、超额利润是商品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差额。 答:该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 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原题错在混淆了社会价值与价格的概念。 4、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商品的购销差价。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不是商品的购销差价。商业利 润是产业资本家因为商品资本替代产业资本完成了商品资本的职能,而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的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 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原题错在模糊了商业利润的真正来 源。 5、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一样获得平均利润。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分配原则,产业资本 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利润,只能是平均利润,这就是说,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都只能获 得与他们投资相适应的平均利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存在着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的 竞争。由于在部门之间的竞争,如果商业部门的利润率低于产业部门的利润率,商业资本 家就会将资本转移到产业部门中去。同样,如果商业部门的利润率高于产业部门的利润 率,产业资本家也会将资本向商业部门转移。这种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一直会持续到两大 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时为止。可见,利润在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 之间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在两大部门之间的转移来实现的。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商业资本 家和产业资本家会获得平均利润。原题错在混淆了获得趋于平均的利润和获得一样的平均 利润。 6、借贷资本属于职能资本。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借贷资本不属于职能资本。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的产物,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的资本形式。职能资本在运动中 形成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的转化形式就是借贷资本。借贷资本不外乎是借贷资本家为了 取得一定的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实质在于,它是为适应资本 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形成并且服务于职能资本。 原题错在模糊了借贷资本的产生。 7、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答:此观点正确。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外, 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实用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 因为借贷资本家让渡 资本的所有权必须获得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代价,而让渡给借贷 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但是,利息又不能是全部平均利润,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 分。如果利息是全部平均利润的话,职能资本家就不能运用、介入资本从事的生产和经营 活动中获得好处,从而也就再不会去借别人的资本。 8、利息是全部平均利润。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实用价 值,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 因为借贷资本家让渡资本的所有权必须获得利息。利息是 3 2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32 页,共 36 页 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代价,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但是,利 息又不能是全部平均利润,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如果利息是全部平均利润的话,职 能资本家就不能运用、介入资本从事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获得好处,从而也就再不会去借 别人的资本。 原题错在混淆了全部平均利润和部分平均利润的区别。 9、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股票价格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因为股票本身 没有价值。股票之所以能够卖出,只是因为股票的持有人凭股票能领取一定的股息收入, 所以股票价格不外是资本化的收入。也就是说,从利润上说,股票的价格应该等于这样一 笔货币资本:将这笔货币存入银行所能得到的利息恰恰等于根据股票所能领取的股息收 入。原题错在忽视了股票本身没有价值这一事实。 10、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因为 级差地租是指将同量资本投放在相同面积但优劣等级不同的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 的地租。由于土地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等级 的土地就会形成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由于他们的劳动 生产率较高,从而单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较低,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可见这个超额利 润的形成在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所以说,土地质量的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或基 础。原题混淆了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11、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答:此观点正确。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 和中等地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私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 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性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经营,特别是不 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限制了农业中的竞争。这就不但使得经营优等地,而且经营 中等地的农业资本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还使农业中的优等 地和中等地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 12、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因为 级差地租是指将同量资本投放在相同面积但优劣等级不同的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 的地租。由于土地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等级 的土地就会形成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租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由于他们的劳动 生产率较高,从而单位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较低,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可见这个超额利 润的形成在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所以说,土地质量的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或基 础。原题混淆了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13、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 答:此观点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 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而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是级差地租的产生条件。原题错在混淆了 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区别。 14、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答:此观点正确。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即指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 3 3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33 页,共 36 页 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形成了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种土 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了资本自由转入农业获得土地私有权,限制了部门之间的竞争, 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并不参与全社会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而且土地私有权垄断还决定了 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所以,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农业产品不仅能够,而 且必须按照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使农业资本家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价格高 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便形成为绝对地租。 15、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答: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与预付 资本的比率。因此,利润率不外乎是剩余价值量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量计算出来的比率。 也就是说,利润率不外乎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四、问答题: 1、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何影响?为什么说成本价格的形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 实质? 答:影响的表现:①它是资本家赚钱和亏本的标志,成本价格作为资本主义商品出售的最 低价格界限,构成资本家能否盈利的界标。②成本价格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商品 的成本价格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为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提供了动力 和基础。这个差额取决于每个个别资本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状况和对工人的剥削程 度等多种因素。 原因:①成本价格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资本主义 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其旧价值,只有可 变资本购买的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新价值。②成本价格这一范畴还 造成了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的假象。 2、试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答: ① 剩 余 价 值率 的 高 低。 在 预 付 资 本一 定 的 条 件 下 , 利 润 率 与 剩 余 价 值 率成 正 比 。 ②资 本有 机 构 成 的 高低 。 利 润率 与 资 本 有 机构 成 按 相 反 方 向 变 化 。 在 其 他 条 件 一定 的 情 况 下, 资本 的 有 机 构 成越 高 , 同量 资 本 中 可 变资 本 部 分 小 , 创 造 的 剩 余 价 值 少 , 利润 率 就 低 。反 之, 则 高 。 ③ 资本 周 转 速度 的 快 慢 。 在其 他 条 件 不 变 的 情 况 下 , 资 本 周 转 速度 快 , 则 年剩 余价 值 率 高 , 年利 润 相 应也 高 ; 反 之 ,年 利 润 就 低 。 ④ 不 变 资 本 的 节 约 。 不变 资 本 的 节约 不会 增 加 利 润 两, 但 会 减少 同 量 利 润 所需 的 预 付 资 本 , 因 而 可 以 提 高 利 润 率。 3、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的? 答: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 购买价格。销售价格和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就包 含着商业利润。商业职工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 必要劳动时间内出卖商品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支付给商业 职工的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构成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 来源是产业部分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将其所剥削 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的多少受平均利润率规 律的支配。商业资本家比例于他的资本数量,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 所以,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既是剥削产业工人的结果,又是剥削商 业职工的结果。 4、为什么说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3 4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34 页,共 36 页 答: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粗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 执行职能的实用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与此对应只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取得 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割成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报酬,采 用了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因此,利息是平 均利润的一部分。 5、决定利息率高低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首先,利息率高低取决于平均利润的高低,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一定低于平均利润 率,最低限度不能等于零。其次,利息率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供求状况。供大于求,则利 息率下降,供小于求,则利息率上升。最后,利息率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的传统来决 定,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6、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是什么? 答:土地在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别。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而面积相同 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不相同。而农产品必须按照条件较差的劣等土地生产的农 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只有这样,租种了劣等土地和中等土地 的农业资本家才能获得平均利润,从而才肯租种劣等土地,投资于比较好的优等土地和中 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本来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按照社会生 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作为级差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自己则获得平均利润。而租种劣等土地,是不缴纳级差地租的。 级差地租形成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不能自由投到优等 地和中等地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私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 性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性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经营,特别是 不能自由投到优等地和中等地,限制了农业中的竞争。这就不但使得经营优等地,而且经 营中等地的农业资本都能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还使农业中的优 等地和中等地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便形成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的形成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而土地优劣程度 的不同,是级差地租的产生条件。原题错在混淆了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的区别。 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即指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 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形成了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 种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和排斥了资本自由转入农业获得土地私有权,限制了部门之间的竞 争,因而农业中的剩余价值并不参与全社会利润平均化的过程。而且土地私有权垄断还决 定了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所以,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得农业产品不仅能 够,而且必须按照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使农业资本家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 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便形成为绝对地租。 7、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区别: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利润是对 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是呈现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反映了资本家预付资本 的增值程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这种表面现象歪曲 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答:假定有家食品,机器制造 2 个部门,预付的总资都是 100,剩余价值率 100%,资本 周转速度也相同,只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分别为 7:3,9:1. 如果不同部门生产出来的商 3 5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35 页,共 36 页 品都是按照价值出售,那么, 2 个部门的资本获得的利润分别为 30, 10,利润率分别 是 30%, 10%。食品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低,利润率最高;机器制造部门的资本有机 构成最高,利润最低。投到这两个部门的同量资本所得到的利润相差 20 个单位。由于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机器部门的资本家就会将资本 转到利润率高的食品生产部门。随着资本的转移,机器制造部门的生产规模就缩小市 场上的机器设备就会出现供不应求,这会导致机器设备价格的上涨,从而使利润率提 高,同理,食品部门利润率下降,周而复始,最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 个部门的利 润率大体趋于平均,也就是平均利润率。即 20%的平均利润率。所以,由于( 1)在剩 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既定条件下,不同部门的利润拉率就取决于部门资本有机构 成。( 2)部门内部的竞争( 3)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形成了。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说价值规律 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变化: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 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而是 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原因:① 整 个 资产 阶 级 获得 的 平 均 利 润总 额 和 整 个 工 人 阶 级 创 造 的 剩 余 价 值总 额 是 相 等 的。 平 均 利 润 只不 过 是 剩余 价 值 在 各 部门 资 本 家 之 间 的 重 新 分 配 。 ②生 产 价 格 总 额和 价 值 总额 是 相 等 的 ,商 品 按 生 产 价 格 出 售 , 实 际 上 仍 是 按价 值 出 售 。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还要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 3 6 精品资料 精品学习资料 第 36 页,共 36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40ecd0b9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