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与反思 蒹葭教学设计和反思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和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碟片等。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和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教学流程导语设计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XX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XX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解题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学生结合解释,译读全诗。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明确: 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形式把握 (1)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但三章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层层递进。“白露为霜”为霜花遍地,“白露未晞”是霜露未干,“白露未已”是指露珠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这表示时间的层层推进,也表现主人公焦急的心情。“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地点位置的变换。整诗通篇重叠重唱,情景相生,深入地抒写了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 (2)诗的表现手法是兴。它对全诗起到联想、象征和烘托气氛的作用。诗每章开头都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恰到好处地把一片水乡的秋景和人物痴迷、惆怅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气氛和人物的心情。 (3)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萧瑟冷落的秋景和主人公寻求“伊人”时恍惚迷离的情景,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描摹传神的生动画面。语言揣摩 (1)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 (2)采用双声叠韵连绵字。如“苍苍”、“萋萋”、“采采”等,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3)采用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和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教学反思这堂课中,我努力营造了一个情感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这堂课中,我还渗透了音乐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我觉得既注新课标、关注测试大纲之外,平时更多的还是要关注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和学生有融洽的交流,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86c25901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