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电影《入殓师》讲述的是主角小林大悟从一个高雅的大提琴演奏家机缘巧合成为一名入殓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挣扎,遭受过他人的鄙夷和家庭的阻碍,但最终体会到入殓工作的意义,爱上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世人的尊重。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严肃又宁静的神情和那温柔的双手。那神情,透露着虔诚,如同进行着无声的对话;那双手,仿佛抚动着音符,也抚慰着所有人的心灵。 故事中主人公对待工作时的真诚、用心的态度让我为之动容,每每看到他那温柔的眼神和娴熟的操作,无不为之敬佩。送别每一位往生者,就像在举行一个神圣的仪式,虽然在这个仪式里,没有高耸的教堂,没有祭奠的鲜花,没有簇拥的人群,也没有应景的音乐,只有简陋的农舍、寥寥的亲属……也就是这样充满了静谧的环境里,往生者的旅途才显得平静和安详。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翁并没有敷衍对待、草草了事,而是充分尊重往生者,认认真真、熟练精细、井井有条、一丝不苟、训练有素的为其擦拭、按摩和化妆,仿佛眼前不是冰冷的尸体,而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正在准备一次盛装的远行。 整个电影中有许多桥段让我感动,却有一句话让我思索良久。大悟的师傅在给他讲述自己是怎样成为入殓师的时候讲道,某一次他在参加葬礼时,看到入殓师认真的在为逝者进行入馆仪式时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也能享受到这样的入馆仪式,那即便是离开我也应该 是笑着的。这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每天在病房里护理患者,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也躺在这病床上,我希望得到怎样的护理?我又会享受到怎样的护理呢?…… 其实医生和护士与入殓师的工作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他们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不同的是,入殓师服务的对象,是已经失去心跳的往生者,没有言语的交流。但入殓师却可以通过出色的工作使死亡变得不再可怕,死亡不再是冰冷恐怖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医生和护士服务的对象是病痛折磨的患者,这些人大部分还能表达自己的诉求。医生和护士可以通过专业的技能、高超的医术、亲切的话语促进患者的康复,疾病不再是难以忍受的痛苦,而是回归新生活的起点。面对遭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我们更应该尊重、理解和帮助他们。他们在痛苦、无助的时候找到了我们,需要的正是规范的、专业的、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而不是忽视、冷漠甚至厌烦。想来,我们平日工作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些,所以才产生了诸多的愤怒、抱怨和纠纷。当我们能真正“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时候,我们的职业内涵也将得到升华。 与入殓师相比,我相信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应该更顺畅,因为我们之间还有语言沟通这种非常重要的沟通方式。除了治疗疾病本身外,与患者言语的沟通和交流是医务人员为患者减轻痛苦的另一种方式。特鲁多的一句名言写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告诉我们,在整个行医生涯中,我们能够治愈的患者可能非常有限,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我们 能够做到的是技术之外,常常去用温情帮助和抚慰力所能及的人。就像小林大悟一样,我们可能无法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起死回生,但最起码,他们在我们这里,能够享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心灵的抚慰。 作为护士,在大部分人眼里,可能只会扎扎针、换换液体,就像很多人对入殓师工作的不理解一样,但我们的工作看似渺小、不起眼,却非常重要。小林大悟从最初的抗拒、厌恶、恐惧再到最后的理解、尊重、坚守,他从内心接受了这份工作,将爱融入了入殓师这个职业,无论多少人议论,多少人误解他都很坦然。同样,当我们护理姐妹能够从内心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有了充分认知,能够满怀着爱去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眼神也会一样的温暖、柔和,我们的双手也会一样的带动音节,最终,我们的护理工作质量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外一科 陈小倩 曹喜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978b7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