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情绪智力培养 源于心理学界的EQ概念一经提出,顿时风靡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等进行有关情绪智力的研究,认为EQ主要是对情绪的知觉与调节及对情绪的思维加工能力,它是一种社会智力,把传统上作为学习知识的认识能力结构拓展到情绪领域,把情绪过程和认知过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特点,高度概括成为一种能力,它反映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水平。现在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在深入。一般认为,EQ(情商或情绪智力、情感智力)有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即上述概念中,是情绪的自我调节、监控,它的外延扩大后指一切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等。EQ概念的提出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传统的智商(IQ)概念侧重构建个体学业成就的智力因素,但诸多研究表明,智商的高低与个体成就几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作信度、效度分析,并综合考察智商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会发现,智商高的儿童不一定都得优秀成绩。这些低成就超常儿童,即我们常说的“聪明而不用功者”,他们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有:(1)学校教育。(2)学生个人原因,如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3)家庭和社会的原因,比如过分强调智力发展等。由此可见,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影响是不可低估、不可忽视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兴趣、情感、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EQ、IQ与学习效果三者的关系是: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学习效果 好 好 好 好 差 一般或差 1 差 好 一般或好 差 差 差 所以,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与动机、兴趣、情感、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否协调一致。 情绪智力拓展了智力的内涵,下面结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绪智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诚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材料的思维加工能力及跨越时空的想象能力等智力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都贯穿于语文教学中,但对情商的培养不可等闲视之。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认知与情绪及其交互作用,注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以充分挖掘智力的潜力。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 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2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c64378bd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