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早期雕版宋体字对书法的传承与演变

时间:2022-11-15 03:19: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早期雕版宋体字对书法的传承与演变

一、宋元雕版楷书的书法借鉴

印刷术发明于唐代,当时雕版印刷趋于成熟,到了宋代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藏书家历来认为,以艺术和学术标准而论,两宋版刻是中国印刷史的黄金时期。关于书法对印刷字体的影响必须关注唐代那些创造性的书法大师,尤其是以楷书享誉的书法家。草行楷三体最后一种成型于汉代之后几百年,在唐代用于碑铭而长足发展。其中数种拓本供书法练习之用直至现今。楷书也成为印本的标准字体。数十位唐代书法家中,三位书法家为版刻所用楷书确立了鲜明而极具影响力的书风。他们是欧阳询557-641颜真卿709-785和柳公权778-865书法家对宋元时期的影响直接而明显,后世效仿这些书法家以其书体直接上板。

在宋代雕版字体以真实再现手写感书法的程度作为优劣评鉴标准,因此其书法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在雕版印刷板式基础上进行书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书法的章法影响,从字体本身而言,宋代四川和福建刻工偏爱颜体,不过颜体作为一种基本主要字体,往往羼杂像柳体这类流行书体的特点和笔触。柳体雕版字体在欧体的均衡、细瘦与颜体的肌肉、肥大之间达成有效的平衡;除了单字紧凑而方正的结体,这种书体还在拉长或笔直的字形中采用规整有力的笔划。尽管如此,欧体与颜体依然占据主流。 二、明代刻本

(一)由个性到共性的赵体雕版楷书。

由版刻和书法两条路径都可以发现,虽然处于不同原因,但赵体在印刷和书写上都逐渐由灵活的书法表现向统一程式化的方向发展。后来形成的影响颇大的台阁体以及明清内府楷书印刷字体都是建立在赵体书法的基础之上。这种书法程式化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书法到程式化的印刷字体的转化提供了方法性的参考。


赵体的影响不仅归因于沈氏兄弟1的极力推崇,从书法本身看也有着其根本原因,关于赵体,方闻写到:赵体具有造型均衡的特点,还展示了易于辨识和可重复的笔画。赵孟頫的楷书是自颜体以来最早出现的新式楷书,大小无不适合书写。”2赵体因自身魅力与便于模仿而影响甚大,乃至波及印本书。

明代依然延续赵体书风,永乐年间的《圣学心法》所用字体即为赵体,明永乐十八年(1420,经厂印制的《孝顺事实》,正文字体即赵体,书法优美,代表了赵体在明代内府最高水准。永乐十五年的内府本《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正文也采用赵体小楷,采用赵体小楷抄写交由内府刻印的御制宗教类读物,似乎已成通例,赵体之于明代宫廷的影响可见一斑。永乐之后五十年间,赵体依旧主宰明代内府刻本,成化九年(1473)的《资治通鉴纲目》即属此例,但相对《圣学心法》字体显得优雅不足。

随着时间推移赵体逐渐被后来取法赵体的沈体取代,而脱胎于赵体的沈体则没有了赵体的优雅笔触,更接近后来的所谓翰林体。明正德二年(1507)的《历代通鉴记要》中的正文字体用的就是沈体,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字体相对于赵体笔触收敛许多,此后沈体持续受到垂青,逐渐取代赵体地位。 (二)别具韵味的清朝体

楷体发展至今形成汉字的四大印刷字体,但现如今的楷体越发的单调刻板,虽为书法之形但其死板程度实在难以将其与书法产生联系,以致很难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板式中,它和当下的仿宋字体成为四大印刷字体中使用率最低的两个字体,抛开时代审美而论,就其字体的书法性而言实在显得过于平庸。

三、早期雕版宋体与现代宋体的差异

中国早期宋体字是由脱胎于书法的雕版楷书发展而来,其字形虽然在明代已经形成所谓成熟的宋体字,但其结体和壁画特征依然传承着楷书书法的规律,和当今的宋体字差异很大。现代汉字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受日本秀英体影响很大,秀英体是日本在引进活字铸造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087db81c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