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人物角色分析 最近看了《英国病人》,情感被影片的画面转动所牵引,结果却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不敢说完全看懂了这部电影,却忍不住想说说对其中几个角色的感想。 病人、护士、复仇者、印度人。 病人,也就是影片的主角,是个地理学家。因为爱情他背叛了朋友、道义,然正如影片开头篝火中女主角吟颂的诗歌一样-—“爱如火焰”。“病人”爱上了朋友的娇妻,两人陷入了如火焰般的炙热而无法自拔的爱情中;因而“病人”背叛了朋友。后来朋友开飞机撞他,想和他以及他的情人、自己的妻子一起同归于尽;结果是自己丧命、妻子受伤、朋友无碍.也因此让“病人”在沙漠里步行几天去寻找能带情人离开沙漠的车辆和汽油.在盟军那里却因为所谓的名字而遭到拒绝,为了能挽救情人他把测绘的地图出卖给了德军,用德军的汽油、朋友的飞机载着死去的情人离开沙漠。因此“病人”背叛了道义。在途中在德军的高射炮下,飞机被击落,自己带着浑身烧伤的残命却被巫医神奇“挽救”,在盟军那里以一个英国病人的身份得到呵护。心如死灰,除了在意念中凭吊和情人在一起的爱情外,只求生命的了结。影片的最后的他一边聆听护士朗诵属于自己的爱情诗篇,一边在过量吗啡的麻醉下入眠。主人翁那浑身的烧伤让人感觉面目狰狞,却有种强烈的力量感,让我回想那句——“爱如火焰"。影片想说的也许就是——爱情比战争要强大的多,更无法掌控,更加伟大,更加让人折服! 护士在整个战争中亲眼看到所爱的人一个一个从自己身边死去,或是亲耳听到他们一个一个的噩耗。很难想象那是颗什么缔造的心,在这么强烈的、一次一次的打击下依然挺立不倒。可她实在是再也不能忍受了,她选择留下来照看一个无关紧要的病人,在一所修道院里休憩身心。宁静的修道院里、静静的夜色下,她独自玩起孩童时代的“跳房子";然童年不再,自己的心在战争中的创伤也不是没有硝烟的宁静就能平复的。战争的炮弹连小小无人的修道院也没放过,巴赫的钢琴曲下就有颗一时间忘了爆炸的炸弹,而身边的世界也这种战争中投下的而战争后爆炸的事件常常发生,哪怕是宁静的修道院也躲不过残忍的延续。护士的心依然逃不脱战争的摧残,于是她又哭了;泪水和着战争的记忆、和着现实惊魂的爆炸声一起将她带入崩溃.绝望的病人燃起她对爱的牵挂,印度人用闪光弹照亮的教堂壁画燃起她对生活的憧憬;她最后以五味俱全的微笑走入战后的生活中。无力再爱了,爱的结果是见证亲友的死去,然爱的本能让她回归爱的怀抱.哦,亲爱的,我们还有生活、还有爱! 复仇者因为“病人”的出卖也沦落为战争的受害者——死去的战友、割掉的手指和无数痛苦的回忆一起让吗啡来麻醉。他发誓要追杀出卖者到天涯海角,然而在知道出卖者的故事后,他放弃了那支撑他走过战争的复仇信念.战争和爱情、痛苦与同情,复仇者选择了后者。最后的他放弃仇恨,走到正常的生活。战争结束了,放下恨吧,我们还有爱要去追求!能抚慰创伤的不是仇恨,是爱! 印度人却在战争后得不到融入生活的清闲,还有很多的责任在等待他去继续。作为一个排雷兵,他义不容辞的肩负着自己排雷的使命。相对于普通人,战争于他远远没有结束,只要哪里还有未炸的炸弹,属于他的战争就没有结束。而排雷就意味着他的生命时刻都在等待着死神的召唤,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是他的使命!他也没有推脱,尽管护士的一再挽留,他没有推脱。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39f8d85b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