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时间:2023-01-05 00:22: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摘要:在我国,以街镇、(村)居民点为基本地域单元的社区成为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学校是社区地城范围内的专门教育机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与实践促使原本封闭的学校在资源、管理等方面寻求与社区的合作与共享。文章追溯了宏观历史背景中学校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近代学校制度形成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进,以及当代终身教育理念对学校与社区关系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必然性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校与社区;合作;背景;意义 一、学校与社区合作的背景

(一)学校教育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自有人类产生,承载着文化与生活传承功能的教育便出现了。随着人类的发展,教育也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学校教育从萌芽到实体化、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发展,呈现了它从社会生活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历程。当然,学校系统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分离。但是,发展至今,实现了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系统确实面临与社会阻断的危险,正规教育的封闭、划一与狭隘不容否认。学校以外的多种教育形态、教育资源、教育影响,虽然在制度化教育的辉煌中黯然失色,但其对学校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当前对于封闭、划一的制度化教育的反思,就是在探寻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再次融合的可能和方向,以形成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在微观层面,无疑必须关注学校与社区的融通,从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使原本呈现对立状态的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逐渐走向统一和融合,奠定学习社会的基础。



(二)学校与社区关系的演变

学校是社区的一个子系统,其与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社区体系,满足居民社区生活的各种需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学校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在以血缘型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会末期,养老场所或习礼乐的场所兼具教养职能,其社会功能在社区的体现就是族群生存经验和规范的传递,学校本身没有独立性,模糊地融合于族群社区之中。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后,地缘型社区的学校开始成为专门机构,有特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但又是家庭、教堂、庙宇等价值的延续,是社区居民的中心,发挥教化民众的功能。



自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学校作为学习者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机构,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在社区的学习和文化活动中常常充当主导角色。根据西方社会学校和社区关系发展的程度和特征,有学者将这一动态发展过程概述为三个阶段:学校与社区相互隔离阶段;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附于学校阶段;学校与社区合作阶段。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都领先于我国,上述三个阶段的特征在我国1949年以来的稳定发展时期都有所体现,但真正引




起重视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改革学校教育与行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原因在于:一方面,现行学校教育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许多问题亟须解决,比如,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生活、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就非常突出;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环境的变迁要求学校教育主动改革,从而在社会变化的过程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也表明,仅仅依靠发展制度化教育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在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促进学习社会的形成。学校教育制度要以促进人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社会为改革方向,推进教育社会化,充分发挥其社区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的作用,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要从管理体制着手,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吸引社区参与监督管理学校,服务于学校,同时,学校回报社会,服务于社区。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完善教育信息交流、管理体系,实现社会教育一体化。



我国社区教育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已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学校社区教育拓展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包括青少年)的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的社区教育以适应教育与社会的相互需要。社会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终走向统一——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社区教育要走向未来,实现学习化社会,途径是教育要走向社会,社会要教育化。这也是社区教育的必由之路。而社区教育的共同参与,社区与学校的双向服务便是社区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学校要敞开大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参与学校的监督、评价和管理,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以及参与培养与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向全体社区成员开放,服务于社区成员,回报社会。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不断推进。1993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收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而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已经从最初社区支援学校的阶段、学校回报社会的阶段,进而发展到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阶段。这种趋势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具体内容上,就是由最初将社区作为学校的德育基地而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拓展到学校利用自身教育文化等优势参与社区建设,帮助社区发展,再到目前学校与社区双向服务,互相促进,其中典型的就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



(四)终身教育理论对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影响

终身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朗格朗提出的。这一理念虽然逐渐获得全世界教育界人士及普通民众的关注,




但迄今为止它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还不存在相同的价值基准和主张。笔者赞同保罗·朗格朗的观点。即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统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张: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这一主张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时间都应该有教育的在场;二是个人和社会整个教育在垂直方向上的统一综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49e0e9a32d7375a517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