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衬静”和“以动写静”是一回事吗?

时间:2022-09-20 05:09: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以动衬静”和“以动写静”是一回事吗?

“以动衬静”和“以动写静”是一回事吗?

“以动衬静”和“以动写静”是一回事吗?

常见一些写作教学的文章里提到“以动衬静”和“以动写静”这两个概念,甚至一些人干脆就认为“以动衬静”就是“以动写静”。作为表现手法,“以动衬静”和“以动写静”真的是一回事吗?如果不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些什么区别呢? 其实,“以动衬静”和“以动写静”是描写中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

景物描写中,人们经常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所写之物的静或环境的静。请看下面描写: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鲁迅《祝福》 通过描写雪花落地的瑟瑟有声来反衬冬夜的寂静,从而揭示了环境的恶劣,烘托了祥林嫂死去的凄惨。

鲁迅小说《药》的结尾也是以动衬静的好例。

“他们走不上二三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辣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去了。 这里,精心描写乌鸦的大叫和箭飞,不仅反衬了坟地的寂静,更烘托了人物的畏惧心理,给小说蒙上了一层神密的不祥的氛围。 再看下面的描写。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万籁有声”“小鸟时来啄食”这些描写很好地反衬了夜和小屋的安静,同时也写出了醉心潜读时怡然自得的心绪。

以动衬静手法最好的例子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夜深人静,又是在回家路上,暂得的片刻宁静行将化为泡影。这时的蝉声和蛙声不仅反衬了深夜的宁静,更暗示了的孤独失意和对现实的无奈感叹。 古典诗词中经常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鸟之鸣,更显山之幽。再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键《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看似矛盾,却彰显了寺之静,心之静。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体裁的作品,以动衬静的手法,就是用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物,从而烘托出一种更加宁静的环境的表现手法。

但是,在不少描写中,还有一种类似于以动衬静手法的描写。描写一种景物不是要反衬环境的宁静,而是通过刻画动态的景物来表现静态景物的形象,并使静态的景物更加生动而富有活力。换句话说,就是运用一定手法,通过想象主观地把静态之物写活,写动,此来表现对静态之物的或喜或悲之情。这种手法就叫以动写静。 请看下边的描写。

“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以动衬静”和“以动写静”是一回事吗?

本来是表现景态的景物——小屋在破晓时的景致,却用动态的笔法写,写小屋因光线变化给人造成的动态感觉。通过人们的视错觉表现了黑暗渐失中小屋与山的亲密关系。 再看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句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雪后的北国河山一派静穆,一派壮丽。山本来是不动的,但在笔下它仿佛是凌空舞动的银蛇,是竞相驰骋的大象。这一“舞”一“驰”,就把北国雪后河山写得生气而灵动了。 鲁迅《社戏》中也有一处“以动写静”的描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山是不会跑的,这里的描写不过是写出了人们的视错觉,是联想。然而,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急于看到社戏的心情。 综上,可以看出,“以动衬静”“以动写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描写手法。“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以动写静”的目的则是写活静景,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以动衬静”主要运用反衬手法去表现,“以动写静”则主要通过想象来刻画。“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是主观的,是想象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5d251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