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鹞”北“鸢”话风筝

时间:2022-09-08 20:06: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话风筝

作者:张东伟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09年第02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南方称,北方称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将韩信。楚汉相争,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楚军被汉军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做风筝,上缚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的风筝早期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大约在唐、五代时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绘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大约在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的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掀起高潮,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

曹雪芹写《南鹞北鸢考工志》的缘由,记录在该书的自序中。曹雪芹有位朋友叫于景廉,因为从征伤足,难以谋生。曹雪芹想到当时有富家公子以重金购买风筝玩,于是扎了几只风筝送给于景廉去卖,没想到真的解了于景廉的燃眉之急。后来,于景廉向曹雪芹学了几种简单的风筝扎法,开始以扎风筝为生。一次他对曹说,生活困苦的残疾人何止我一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若能写一本介绍工艺品制作的书,便可让更多的残疾人以艺自养。曹觉得于的建议有道理,便动手写了这卷《南鹞北鸢考工志》。

在制作上,曹式风筝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扎、糊、绘、放四个步骤的工艺流程,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游行于碧波,是曹氏风筝动态美的精髓所在。

就是制作风筝的骨架,这是决定一只风筝好坏的关键。曹式风筝的骨架主要是用竹子制作的。首先要将竹子劈成条,刮成所需要的厚度;然后经过烤制使其变形弯曲,成为风筝所需要的形状。曹式歌诀中汗不去透形必还,意思是说加热时要把竹子的油烤出来,这样凉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之后就不容易变形了。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线绳捆扎组装时,要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这样当风筝受风时才能维持平衡,顺利飞翔。

就是用纸或绢将风筝骨架糊起来,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散、起皱。歌诀中讲保稳全靠纸不松,就是这个意思。糊软翅风筝时尤其要注意两边完全对称,糊时要用线牵着膀梢,糊好后才能剪断,而且要把画面翻过去平放在桌子上,把涂匀胶的骨架放在画面上,平整地粘好。

即在风筝上绘画,这是表现风筝形象的重要一环。除仿真风筝之外,风筝绘画所表现的都是吉祥如意的题材,以寄托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绘画时须领会画诀含义,遵循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使画面达到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主题鲜明。此外,在绘画时还要注意颜料不宜太厚,否则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顾名思义,制作风筝就是为了放飞,一只好的风筝不仅扎糊绘画要好,还得经得起放飞的检验,表现出远观效果。放飞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所谓风、线、放、调、收,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

北方人喜欢燕子,称它为喜鸟,所以曹式风筝以沙燕居多。曹式沙燕很好地结合了软硬两种风筝结构的特点,大风小风往来自由。曹式风筝用拟人手法创造的燕子家族颇为有趣,有肥燕、瘦燕、雏燕、对燕、半瘦燕等,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例如:要使燕子表现出像人一样喜形于色,则必须要把握眉上轩,见喜颜;嘴上翘,定是笑的画法。此外,每一式沙燕风筝上还布满蝙蝠、蝴蝶、牡丹、猫、蝶、鱼等吉祥图案,各有千秋。例如:蛱蝶寻芳百蝠骈臻是用蝙蝠拼成桃花和柳叶的形状,布满风筝的全身,象征浓浓春意;四世同堂则在风筝的两翼上画两只大狮子,在尾巴上画两只小狮子,取的谐音讨个吉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路子与你聊】

你能用四句话概括风筝制作流程中的扎、糊、绘、放四个步骤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60d82993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