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草书笔法通畅,深厚沉着,笔势雄健,极为自然,具有草书本色,以狂草得名,正如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里所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爱悲愉失,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石,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终其身而名后世”。唐李肇《国史补》书中说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于崔邈,颜真卿。亲眼见过张旭作草的诗人皎然仔细地记录下了这一史实:“先贤草律我草狂,风云阵发愁钟王。须臾变态皆自我,象形类物无不可。阆风游云千万朵,惊龙蹴踏飞欲堕。”(《全唐诗》)。这里,张旭把钟王,主要是大王的草书,叫做“律”,把自己创造的草书,叫做“狂”,这是何等的胆识和气魄呀!一个“狂”字代表了张旭的审美理念,也代表了他所坚持的创作纲领。“狂”的含意,一是“率意”,二是“奇怪”,三是“可畏”。惟其此,才能“顿挫郁屈,气踏欧虞”(董其昌语)。张旭的“狂”不是佯狂,他是于变动不居,雄浑深沉的大自然中,仰观俯察得到大彻大悟的狂。他自己说:“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得奇怪焉。”又说:“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国史补》),“孤蓬”、“惊沙”的壮观,是一种狂风暴雨,升天入地的旋律。“剑器”即西河红绸舞,这舞蹈,这红绸,是纯线的飞扬,正是狂草的笔致。因此,张旭“草书长进,豪荡感激”,“浏漓顿挫”(杜甫语),于草书领域里创造了不同于前人的崭新的旋律美。从古至今,中国文人把书法艺术视同音乐,视同舞蹈,“笔歌墨舞”恐怕人人都会脱口而出,但是,能够真正飞笔书写气吞山河,表尽达意的还是张旭创造的狂草艺术能够达到此意境。《唐书本传》称:“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其中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书法世人都有不同的评说,唯有张旭世人未曾有异意,今认其书法成就为世代“草圣”。唐《吕总续书评》云:“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古今。”宋《海岳评书》曰:“张旭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苏轼说:“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宣和书谱》称:其草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或谓张颠不颠者也。《东观余论》曰:“观张旭所书千文,雄隐轩举,槎卉丝缕,千状万变,虽左驰右鹜,而不离绳矩之内。”明宋濂说:“殆类鬼神雷电不可测度,其真所谓草圣者也。”明项穆讲:“伯高世目为颠,然其见担夫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知笔意,固非常人也。”历代诸论足见张旭成就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2.“书卷气”可褒可贬,取其褒义就是指此人温文尔雅,腹有经论。所以书法中的“书卷气”就是指书法有君子风度,优雅而不失大气,堂堂正正,没有浮华俗气。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书卷气”就是文人气息,是文人精神的呈现,是文人审美情调的折射。文人对于书法,固然有“实用”的一面,但是,这一面绝对不能产生“书卷气”,文人书法的“书卷气”,应该是超乎实用的“玩味”的结果,他写字,带有“游艺”的性质,正是超乎“实用”的“游艺”,使得“书卷气”的产生成为可能,因为他的字,附着了文人的审美情调,才使这些书迹有了“书卷气”。比如“甲骨文、金文、秦篆、汉碑、魏碑、唐碑还是我们所有认为二王传本、大量的古代手札、题跋、文章墨迹等等,虽然作者书写时主观上一定希望把字写好,但他们更重要的是为了写东西,为了实用。”但是其中的“书卷气”,不是“实用”的方面造成的,而是“实用”以上的追求造成的。所以,抱兄认为“书法的书卷气虽然与作者的学养有密切的关系,可是居然与实用的书写也密不可分”,前半部分很正确,后半部分似乎应该修改一下。 “书卷气”产生有一个必备的历史条件:就是书工笔吏的技能转变为文人学士情思表现的工具。大凡人对于事物,常有三种态度:一是实用的,二是科学的,三是审美的。只要对于写字只采取实用的态度,无论它是在书工笔吏手中,或在文字学家的手中,或在文人学士的手中,都不能产生“书卷气”;同样,若是采取科学的态度,如许慎的研究态度,也不能产生“书卷气”,只有在“审美的态度”下,写字的“书卷气”才可能产生。“郭沫若、鲁迅的书稿,无不感到这些实用的墨迹书卷气息扑面而来”,但这种“书卷气”的来源,并不是实用书写的结果,而是“在实用书写中潜藏的审美情趣”的结果,由于文人学士经常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书写,总是力图使自己的书写流露自己的情趣,所以这种“审美的态度”就“积淀”在自己的实用书写中,使自己的“实用书写”也流露出“书卷气”来。 杨守敬《书学迩言》曾经讨论过产生“书卷气”的个人条件:“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超轶等伦者也。”品高则不俗,自然下笔妍雅,有士气,而无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这里的“士气”,指的是“文士”阶层诞生以后独有的文化气息。中国传统的“文士”阶层,往往带着儒家、道家、佛家的印记,儒家的文雅、道家的洒脱、佛家的淡泊流露在书写中,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卷气”。学富,胸罗万有,则可以将自然万物的道理情思寄寓在书写之中,郁郁芊芊,气象多变,这也是“书卷气”的内涵之一。 因为“书卷气”是特定时代的文人意识的流露,而不同时代的文人学问思想不同,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书卷气”的特定内涵,如宋代的苏、黄,与明代的董其昌,实有很大的不同,苏黄的“书卷气”更多带有儒家的文雅,而董其昌的“书卷气”更多带有禅学的冲淡,清代梁启超的作品,则流露出儒家的文雅、同时搀入了近代的意识。他们作品的具体表现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毫无疑问,都从属于“书卷气”的大的范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2a58d2195f312b3169a5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