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绿基金8月份发起号召,向机关团体和个人募款,希望在提取3%的管理费后,用之于全市的绿化投入。这个活动规模很大,形式上有座谈会、登门拜访等动员形式。不过,市民对本次所谓的义捐相当冷淡,纷纷谴责其合理性,认为市民无义务捐款。 市民的反对理由充分:市政绿化都有专项资金,这部分资金若不足,亏空何在需要说明。在不解释不说明的时候,动用公益募款的形式向市民集资,遭到市民抵制,也在意料之中。这件事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很多,在公益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实有解读的必要。 绿基金是深圳城管委属下的公募基金,是当之无愧的官办公益组织。从基金开支中“奖励园林绿化先进分子、补助慰问病困园林工作者”可见,该基金的社会属性有待拓宽。绿基金的募款来源和收益人群不匹配,在官办公益信誉和公信力骤降的现时,难怪会遭到拒绝。 市民对绿基金的抵制也证实一个判断:官办公益的募款能力主要来自于权力的影响力,当这个影响力受到削弱后,不被信任时,它向社会的募款能力将严重下降。权力再大的官办公益,也做不到强行募捐。只要一次不被信任,就会次次受到公众抵制。 公众对绿基金的反感,可以看做是红会、宋基会、青基会等官办公益组织信誉受损后的持续反应。社会用行动反对这类公益组织,正从国家层面的官办机构蔓延到省一级乃至于市一级。这不是哪一个官办公益的危机,而是官办公益面临的共同危机。 想必这不用赘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势下的官方应对,特别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总纲的社会组织建设,也就是所谓的顶层设计,值得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宣扬,一些政策开始掀起面纱,顶层设计的真面目逐渐为人所见,它的真实用意究竟是什么,可以一议。 毫不讳言,公益慈善当初对顶层设计充满期待,指望它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为草根公益乃至于ngo发展开辟新生道路。这个愿望到今天,在顶层设计具体化为政策落实后,开始被一一击碎。顶层设计的实情恐怕并不符合初始的良好心愿,两者有着显著的分裂。 对官办慈善,早前的民间期待是去行政化和去垄断化。但是就像绿基金遭遇的那样,在丧失社会民众的支持、失去大众的募款来源后,官办公益已经认识到:要么更紧地拥抱权力,要么只有死路一条。这种显然的抉择影响到了官办公益所能游说到的顶层设计者。 换言之,官办公益的恐惧感和生存压力,令其并不认可民间的改良方案。在压力之下,官办公益不再去争取民众支持,而是将策略重点转向争取顶层设计的支持,争取在新的结构性调整中占据优势地位。因为拥有同构的权力系统,官办公益组织拥有更强的影响政策的能力。 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最先体现在放松登记,从审批制兼顾登记制。不管ngo对此持何种态度,自此而后,政策设计围绕政府购买服务展开,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成为继起的政策中心。只要掌握枢纽型社会组织,就相当于可以“截流”,获得购买服务的财政款。 官办公益慈善机构——比如工青团妇——开始将顶层设计具体化,正在借助政策获得社会组织的多重身份。而民间ngo则在这个过程中,被纳入“被孵化”“被规驯”的程序中。以官办公益为主再造ngo秩序,在顶层设计中越来越明显,已经不再掩饰。 更进一步,官办公益组织为了获得超稳定的权力支持,开始设计出将它们的开支列入预算的措施。红会已经获得首肯,成为第一个明确从顶层设计那里获得预算案的社会组织。这个举动当然不是孤立的,其他官办公益也会依例、依照级别争取,红会不会是唯一一个。 可以想象一下,等到官办社会组织变身为“枢纽”,财政预算与政府购买服务将从两个方面确保它们的财力,它们的性质更深地成为政府机构,而不是像顶层设计早先宣告的那样,成为真正的社会组织。官办公益的行政化会更浓厚,垄断性会更强。 再来看真正的民间组织,那些原本指望从顶层设计中获得宽松环境的草根组织,会惊讶地发现:它们想要的都没来,反倒是被纳入了官办公益组织主导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无论是资源获得的难度,还是自主性、甚至专业化升级,都面临官办公益的“把关”。 这就是即将形成的格局:官办公益并没有因为信誉扫地而倒掉,反而借助顶层设计获得了“生命力”,获得了更强的韧性。不过,等到这一步公之于众时,有助于民间公益丢掉幻想,继续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就像顶层设计未发生之前那样,继续民间的跋涉。 即使这样,仍有必要考虑:顶层设计除了影响了官办公益,还影响了哪些方面?它没有起到作用的部分,是否还有别的机会?在收回对顶层设计的单方面寄托后,ngo的路怎么走?无论怎样,游戏规则确有变化,而这些新出现的疑问,在幻灭之后,更值得解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4004d466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