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压力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探讨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货膨胀压力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市场化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出现了同周期性,导致居民货币收入和储蓄存款等财富缩水。本文就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 居民收入水平 措施 引言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与上涨持续时间是判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我国自2008年至今CPI呈大幅上涨趋势。此轮通货膨胀与1988年和1995年的通货膨胀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强,持续时间长,其形成原因主要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等因素影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克服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问题迫在眉睫。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呈现的物价上涨加重了我国居民的生活成本,影响着居民收入水平,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上半年在通货膨胀压力下物价仍呈上涨态势,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4%(潘建成、唐诗磊,2010)。即使居民的货币收入通过各种形式有所增长,但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通货膨胀时期往往由于物价上涨水平、生产率的增长等因素滞后几个月,不能得到及时的提高和补偿,使居民收入升幅跑不过物价上涨幅度,实际收入相对下降。并且由经济学理论得知,通货膨胀与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呈负相关。在此情况下我国居民的货币收入买不到相应的生活消费资料,财富缩水变相表明居民生活水平在下降(王安岭,2011)。 通货膨胀对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不同,各阶层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也不同。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大部分人处于中低收入水平,是受通货膨胀负面冲击最严重的群体。这部分群体的消费在收入中占很大比重,恩格尔系数高,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持续上涨,工资水平却未随物价同幅上涨,实际工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下降,购买力不足,在近期和长远角度看都损害了这部分群体的利益,承受通货膨 胀的能力下降。相对这部分群体,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不大,其财富和收入足够支撑物价上涨带来的冲击,恩格尔系数相对较低,且高收入者通过购买股票、房产和黄金等可以保值、增值的资产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富缩水和支出上的损失,甚至通过此途径使资产增值,获得更多收益。同时居民要面对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支出负担,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使居民实际收入进一步减少(甘雨,2011)。 目前从国际水平来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当前水平,以居民工资性收入为例,我国劳动工资只占GDP的15%左右,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看,我国GDP自2000年到2009年从99214.6亿元增长到335353亿元,是以前的3.38倍,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从6280元增长到17175元,是以前的2.73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连年下降,从1995年的67.3%降低到2007年的57.5%,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梁朋,2010)。我国80%城镇居民属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处于这种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且占GDP很少部分的水平,收入增长时间滞后于通货膨胀,货币在通货膨胀压力下贬值,无疑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这种现状使我国本来就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合理。伴随着通货膨胀,会产生工资上涨现象,但居民收入增长远跟不上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导致物价和工资轮番上涨,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中。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分配集中化,使大部分财富集中在高收入群体中,他们的一些投资行为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也是一个无限重复的恶性循环机制。所以说,通货膨胀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 通货膨胀压力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措施 为解决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我国居民造成的损失,长期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同步。与此同时,促进消费拉大内需,解决通货膨胀这一问题的瓶颈也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 我国分配格局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现象,呈明显的“三个集中”倾向,即向政府、企业、垄断行业集中,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所占比例低。 “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是要改变国家利益和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趋向。因此要使国家经济软着陆,合理可持续发展,使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适当减少企业利润,提高职工在企业利润分配中的比重,让职工体会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实惠。这样才能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从而完成“国富民强”转为“国强民富”(徐菁,2010)。 (二)建立工资长效增长机制 建立工资长效增长机制,使居民收入稳步上涨。我国居民大部分以固定工资为主要收入方式,因此要建立工资长效增长机制,构建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首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应注重增长的含金量,调管好通胀预期稳定物价的同时,更应使居民收入的幅度和增长时间与物价上涨的幅度与时间相协调,同时通过将物价上涨指数考虑在其中,及时发放物价补贴等多种渠道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跑赢物价上涨速度,避免收入上涨但实际收入缩水的现象。 其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国有企业中应建立普通职工与高层管理岗位工资、企业效益联动增长机制,使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利润协调增长。 最后,在增长工资的同时各地区应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即物价上涨指数、财政收入增幅等情况,科学制定与其相应的联动工资增长机制并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减少物价上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安。 (三)调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调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发挥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中的功效。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一部分是由税收造成的,也就是说我国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涉及到国家税收和居民个人收入关系,国家可通过提高起征点适当减税来提高居民收入,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完成预算的112.4%,比2009年增加14583.21亿元,增长21.3%。国家应该对高收入阶层加大征税力度,调高中等收入者起征点,对低收入者实行低税收,以改变我国呈枣核状的居民收入结构现状。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已于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了个税法修正案,将个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给予低收入者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政府加大帮扶力度,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就业率,注重就业水平和质量,实现充分就业。温家宝总理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和支持能够增加就业岗位的经济产业和生产领域,在税收和投资资金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这些领域投资创业,既可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又能增加就业者工资性收入。同时要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使人口负担成为人力资源优势。各地区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会实现就业和创业,同时政府可增加创业基金的发放,减免不必要的手续和费用,为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270e7783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