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红楼梦》中的清明节习俗:红楼梦中人如何过清明

时间:2022-04-03 00:07: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典故】《红楼梦》中的清明节习俗:红楼梦中人如何过清



《红楼梦》几乎就是一部旧时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对贾府过四时佳节均有描写,清明节当然也不例外。清明节过去在民间被称为鬼节,不是什么欢乐的节日,而是传统祭祀亡魂的日子,因此书中描写清明节生活的故事情节,也主要写了两个祭祀活动。集中表现在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中。

一是贾连和贾荣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政府的“年度牺牲”。书中写道:“恰巧这一天是清明节,贾连准备了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并带领贾欢、贾聪、贾兰在铁坎寺烧纸为棺材;宁福的贾荣也和家人四处祭祀。”贾家先祖的灵柩存放在铁关寺,所以贾连带着几个弟弟在这里烧纸纪念。书中没有对这项活动的详细描述。

另一个是藕官烧纸祭祀“死了的药官”。书中交代:“因宝玉病未大愈”,故不曾随贾琏去铁槛寺。饭后发倦昏昏欲睡,袭人劝他“天气甚好,你且出去逛逛”,宝玉只得拄了一支杖,?着鞋,走出院来。忽见一股火花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只听外边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怎么弄些纸钱进来烧?我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

宝玉越来越困惑。当她急忙转向岩石时,她看到莲藕官员泪流满面,蹲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把火,守护着一些纸钱和骨灰以备悲伤。宝玉连忙问道:“你在为谁烧纸?别在这里烧纸。告诉我你的父母和兄弟你的名字或姓氏。出去让孩子们收拾好东西,写下他们的名字和姓氏,让他们烧纸。”欧警官辩称是为黛玉烧纸的。老妇人拿出骨灰的残骸作证。欧警官无话可说,场面令人尴尬。

书中继续写道:老婆子对藕官不依不饶,要回当家二奶奶处理藕官。宝玉反替藕官遮掩,说“我昨夜做了个梦,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钱,不可叫本房人烧,另叫生人替烧,我的病就好的快了。所以我请了白钱,巴巴的烦他来替我烧了,我今日才能起来。偏你又看见了!这会子又不好了,都是你冲了,还要告他去?”老婆子借梯下驴,此事遂不了了之。 老妇人走后,宝玉问荷花官烧纸给谁?莲藕官难掩,含泪对宝玉说:“我不方便当面告诉你,你回去偷偷问方官就行了。”晚上,宝玉偷偷问方官,却知道“他牺牲的是死去的毒官”因为在剧组里,“他是小生,药官是小丹”,他唱歌时经常“假扮两个人”,这似乎是真的。后来,你伤害了我,我爱你。“毒贩一死,他就哭了又哭。他仍然没有忘记,所以他每一部分都烧纸。”。

且不说藕官和药官这段情种孽缘,回过头来再看书中所写的清明节景色。宝玉进园时,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


写这段文字时,作者向窗外望去,满地都是雪,这与《红楼梦》中清明节“绿叶成荫,孩子们枝繁叶茂”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住在长城外,清明节仍然是冰雪节;即使在北京地区,也不可能在清明节期间“垂金线,吐桃子丹霞”。《红楼梦》中的清明景致只能是江南的景致。根据这本书,Baoyu看到“花园里所有的妇女和儿子都很忙,也有人修理竹子、树、花和豆子。在游泳池的中央,有妇女驾驶小船夹泥和莲藕”。这就是江南的清明农业。

《红楼梦》书中的清明节,只写了这两桩祭祀事宜,因为清明节毕竟是民间传说的鬼节嘛,也不好把其它美好的故事写在这天。有的红学家撰文说,书中黛玉葬花反映的是清明习俗,这是胡乱附会。黛玉葬花在“祭饯花神”的芒种节,距离清明节要延后两个月呢。还有的红学家说,《红楼梦》第七十回写姐妹们放风筝,应该是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民间有放风筝习俗,但放风筝不一定就在在清明节。书中只说姐妹们放风筝是“时值暮春之际”,并没有说在清明节。

大观园姐妹与清明节的关系比春节更密切。这本书写下了谭春在太虚梦境中的判断:“清明泪送江,千里东风梦远”,预示着她将在未来的清明节抛弃血肉之家,在三千里之外结婚。这是秘密写的。目前还没有清明节的明确迹象。书中第22次出现的是谭春的灯谜:“当孩子们抬头看台阶的底部时,清明的妆容是最合适的。一旦发丝断了,它就变弱了,所以不要抱怨与东风分离。”。答案就是可以为清明节装饰的风筝。但“坦春之谜”并不是在清明节制作的。

仅从以上情节您也也可以看出,书中写的清明节乃是江南花红柳绿的清明节,不是乍暖还寒的北方清明节,北京西山的曹雪芹似乎写不出。有的红学家根据宝玉对藕官说的“烧包袱”,断定《红楼梦》写的是旗人生活风俗,这也说不通。“烧包袱”并非旗人专利,此风俗源自北京,汉人传承已久;况旗人“烧包袱”在大年三十,也不在清明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59eb61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