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探索赏读

时间:2022-04-10 18:1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登岳阳楼》探索赏读

【探索诗意】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从诗中‚春泥百草生‛句看,时间是第二年春天,因系应酬之作,不如这一首有名。 全诗分两层:

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日成了泡影,此时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在平平的叙述之中,更寄予了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慨。看似喜悦的句子,在特定环境下却是饱含沉郁之感。‚昔‛‚今‛两字含义颇深,包孕丰富,引发读者诸多联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坼‛字写出了洞庭湖将吴楚两地一分为二的阔大气势。日月星辰都仿佛漂浮在洞庭湖水之中,茫茫无际的湖水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仅用十字便创造了开阔宏丽的的意境。

后一层笔锋一转,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茨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人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无一字‛与‚有孤舟‛相对而出,突出了杜甫寂寞孤独的心,并与前四句的写景的广阔形成强烈反差,诗意由广阔到狭窄,‚今上岳阳楼‛已经无喜可言了。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戎马‛句是联想、幻想,再次展示宏奇伟丽的景象。面对如此恢弘的景象,联想自己漂泊无依的现实,空有匡世之才,却只能眼望着关山空叹,怎能不老泪纵横呢?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


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探赏艺术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雄浑阔大的意境。

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蜚声诗坛,但杜甫后来居上,此诗颔联‚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金玉诗话》云:‚洞庭无下壮观,自首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

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诉‛‚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阔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脑次豁达。这话有理。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

《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名句品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此句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在岳阳楼题诗群中处于独尊的地位。它表明:广阔的洞庭湖 水划分开吴、楚的疆界,日月星辰若浮其中。尤其是坼、浮两个动词的运用,把洞庭湖的无 边无际、浩浩荡荡充分展示出来,可说是一字既下,后人无法更易之。

【疑难求解】


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

探索: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9cb301e87101f69e3195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