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河一中授课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二类活页) 科目 课题 三维教 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用具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 (2)、B 语文 授课 教师 马明义 授课 时间 教学活动设计 年 月 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0. 登岳阳楼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课型 新授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3.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学法 点拨 多媒体教学 板 书 设 计 作业 设计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 (1)、诗歌以“ ”和“ ”自己的“老木沧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诗人的情感。(2分) 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风霜的自我写照,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诗的处境。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一、 导语设计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教学 学生活动 小结 教学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反思 审批 意见 组长 签字 教导处 签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5d08a49b6648d7c0c7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