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维人名及其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作者:艾尼瓦尔·哈德尔 夏文熠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艾尼瓦尔·哈德尔,夏文熠 (喀什师范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7) 摘 要:人名不仅是人与人互相区别的语言标志,也隐含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英语人名与维吾尔人名在结构、赋名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有异同,这些方面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英维人名的特点和文化含义,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关键词:人名;文化内涵;对比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145-02 人名是用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或者一个人群与其他人群的符号。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语言的名字都代表一定的意义,要接触、了解一个民族,往往从接触、了解这一民族的成员开始。人名不仅仅是人们相互区别的语言标志,而且也隐含了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信息。所以,人名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内容已经超出了人名本身。英语人名和维吾尔人名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英维人名及其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异同,促进两种文化间的互相了解和跨文化的交流。 一、英维语人名在形式、结构上的对比 英语人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赋名”(given name)+姓氏(surname/last name/family name)。排列顺序为名在前,姓在后,这主要是因为英语民族自古就有重视个人、强调个性的传统。维吾尔族人名也由两部分组成,排列顺序是本名在前,父名在后,即本名+父名,本名与父名之间用间隔号隔开。维吾尔族人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本名,只在办理公务、签署文件或区分重名时才使用全名。 英语姓氏最初来源于名,有多民族性、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丰富的生活色彩。公元9世纪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选用相同人名的现象越来越多,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于是,人们在名字后面加上固定符号,才产生了姓。公元14世纪中叶,姓开始固定下来;到公元16世纪末姓成为全民共识[1]。随着时代发展及交流的需要,英语姓氏得到扩展,主要有以教名的异体或昵称派生出来的词作为姓,或以职业、时节、地点、方位、动植物、家庭关系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为姓。 维吾尔族以父名为姓,来源主要有本民族的人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诸位先知的尊名,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继承人或亲属名,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的99种尊号,用“阿卜杜”加上伊斯兰教的真主的尊号或穆罕默德的代名词等,除了这些人名外,还有来自阿拉伯语、波斯语、蒙古语等的人名[2]。维吾尔语中无专用姓,而是用两个并行的词表示名,一个为at,一个为阿拉伯语借词isim;同时,维吾尔语的姓用俄语借词Pemile来表示,这分别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对其的影响。这两种文化和维吾尔原生文化之间的影响和借用,使现代维吾尔族姓名的排列次序并非受到语言语法规定的原生亲名位置(即姓在前名在后),而是受文化传播影响的次生亲名位置(即名在前姓在后)[3]。 二、英维人名在赋名上的对比 英语赋名一般由前名(教名)(first name / Christian name)和中名(middle name)构成。英语国家孩子出生后通常要在教堂接受洗礼,然后由牧师或父母亲为其取名,他们对赋名很讲究,有被视若“神圣”之说。因为多数英语国家有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圣经》中说“As his name is, so is he”(人如其名),所以父母不会给孩子取一个不被社会文化准则所接受的名字,如“Judas”(犹大,耶稣基督的叛徒)。英语名字的赋名语源广,典故多,蕴含寓意丰富,主要词源有《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名人或名作中的人物、与大自然有关的物体等。 维吾尔族人的名字来源内容也很丰富,并讲究语音和谐,呼名唤姓顺口悦耳。女性的名字听起来比较清亮柔和,男性的名字则显得比较深沉、谨严[4]。在维吾尔族中,有用动物、植物、物件、矿石、金属、山川及表示品德高尚、健康平安等词语为男子取名,如西日阿洪(狮子)、沙木沙克(大蒜)、帕勒塔洪(斧子)、阿勒玛斯(金刚石)、普拉提(钢)、博格达(山名)、阿地力(公正)、沙拉买提(健康)等。像很多民族一样,维吾尔族也希望女孩美丽,长得如花似玉,所以通常用美丽的植物(特别是花草)、仙女、日月星辰、珠宝玉石等来命名,如阿娜尔汗(石榴)、帕丽黛(仙女)、塔吉古丽(鸡冠花)、尤丽吐孜(星星)、祖姆来提(绿宝石)等;维吾尔族还常用美丽的动物(特别是飞禽)来给女孩子取名,如托孜汉(孔雀)、布丽布丽克孜(百灵鸟)等。 三、英维语人名在文化内涵上的对比 人名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现象,它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代表不同民族的观念和信仰,蕴含不同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宗教等文化信息。 (一)英维语人名中的神学文化 宗教和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对人的世界观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自然影响人们对姓名的认识和态度。7世纪基督教传入英国,而后成为英语国家的主流宗教。到17世纪时,《圣经》中出现的名字几乎都被选用,如基督耶稣的12个门徒中除了叛徒“Judas”之外,其他人名均为常见名,一些女圣人如Mary(马利亚,基督耶稣的母亲),Ann(安,圣母马利亚的母亲)等也被人们所喜爱;除此之外,《旧约》中的圣人名如Adam(亚当)和Eve(夏娃)也常被人们选用。古希腊罗马神话是欧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英语名字的来源之一。如希腊月亮女神Cindy,古罗马神话中的自然与丰产女神Diana,英国传说《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中的Arthur等名字,都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宗教和神话对家庭乃至英语国家民族的影响。 古代维吾尔族先民崇拜大自然,人名多与自然现象与动物有关,如常取kyn(太阳)、aj(月亮)、jultuz(星星)、jolwas(老虎)、arslan(狮子)、byrkyt(山鹰)、ejiq(熊)等。10世纪末,维吾尔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其宗教文化对取名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产生了一些宗教色彩很浓的人名,如“赛普拉”(安拉之宝剑)、“阿布都拉”(胡大的仆人)、“艾比布拉”(安拉的朋友)等。随着伊斯兰教在民间影响的扩大,为表达对安拉、天使、圣母和圣人的忠诚和怀念,人们用《古兰经》中安拉的美称和先知穆罕默德的美称取名,如“艾合买提”(被赞美者)、“沙迪克”(忠实、忠诚)、“热西提”(指引正道者)、“那比”(先知信使)、“巴日”(造物主)、“热伊木”(仁慈者)等。 (二)英维语人名中的历史文化 英语国家历史上大都遭受过战争,如英国早在千年之前就遭受凯尔特人入侵,后又受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及丹麦人的侵略,后又被诺曼人征服统治。这些民族危机造就了无数民族英雄和文学巨匠,他们鼓励人们争取自由、民主和平等,后人为了铭记历史,也寄希望于下一代,常使用他们的姓或名为子女取名,如Washington(华盛顿,美国开国之父)、Lincoln(来自Abraham Lincoln,1809~1865, 美国第16任总统)、Byron(来自George Cordon Byron,1788~1824,英国著名诗人)、Thomas (Thomas Edison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等。 维吾尔民族历史上也有许多名人,为了纪念他们,以其为榜样而以他们的名字为孩子取名的也很多,如阿曼妮萨罕(叶尔羌汗王国王妃)。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很多维吾尔族人名也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0年,出现了很多像“阿扎提”(解放)、“拜合提亚尔”(幸福)、“艾尔肯”(自由)、“尼加提”(救星)等名字;在抗美援朝期间,出现了“皮达依”(志愿的)、“亚力坤”(火焰)、“库热什”(斗争)、“居来提”(勇气)等名字;大跃进时期,取名多为“珀拉提”(钢铁)、“铁木尔”(铁)、“艾热提”(毅力) 、“阿达莱提”(公正)等;文革时期取名大多与政治活动有关,如“哈丽拜”(胜利)、“伊力哈尔”(进步的)、“乌齐坤”(星星之火)、“伊斯延”(造反)、“艾孜麦提”(好汉)等;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有些人取名字时以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名字命名,如“丽达”、“再日乃”、“迪拉外尔”、“萨达木”、“伊尔汗”等。 (三)英维语人名中的生活文化 英语民族热爱大自然和生活,在英语人名中也有体现,例如他们以自然万物为姓名,如Hill(小山)、Lake(湖)、Pond(池塘)、Field(田地)、Tree(树)、Flower(花)、Cotton(棉花)、Bush(灌木丛),Rice(水稻)等。英语人名还体现出英语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对一些职业的喜爱,如Miller米勒(磨房主),Cook库克(厨师),Weaver维弗(织布工),Shepherd谢发德(牧羊人),Mason梅森(砖瓦匠),Hunter亨特(猎人),Carter卡特(货运汽车司机),Fisher费希尔(渔民),Carpenter卡彭特(木匠)等。 维吾尔族人民也是热爱生活的民族,他们疼爱孩子,希望孩子长得结实,常取名“塔西”(石头);他们还爱好节日的美好,常取名“艾提”(节日)、“肉孜”(斋月)、“库尔班”(宰牲节)等。维吾尔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多名字以自然现象和动植物命名,如“恰克马克”(闪电)、“娜斯曼”(暖风)、“马伊木尼”(猴子)、“坤都子”(海狸)、“阿勒玛”(苹果)、阿娜尔(石榴)等。 英语人名和维吾尔人名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差异。本文通过对形式、结构和赋名的对比,以及对英维人名、神学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活文化异同的分析,阐释了英维姓名的不同及其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异,给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者提供借鉴,促进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们与维吾尔族人民互相了解和跨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从益.从“God→Nature→Man→I”析英语民族姓名文化的内蕴[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7). 〔2〕张秀玲.汉维语人名文化异同之比较[J].新疆大学学报,2009(6). 〔3〕纳日碧力戈.姓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杜绍源.新疆维吾尔族人名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3(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04fb2da6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