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偈(jì)子 惴惴(zhuì) 涅槃(niè pán )眷眷:依恋不舍(juàn juàn) 挈妇将雏(qiè ) 缁 黑色(zī)衣 2.成语释义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 明珠暗投: 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比喻怀才不遇。 人心惟危: 人心险恶难测。 挈妇将雏: 挈、将:带领。带着妻子,领着儿女。 二、整体感知 1.时代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本文就收录在鲁迅的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中。 2.理清脉络:课文共有五部分,请用填空的方式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 柔石)的为人(兼及 冯铿 )。 第三部分:写( 白莽 )与(柔石 )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 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 怀念和尊敬 )之情,表达了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胜的信念。 三、合作探究 1.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的是谁?重点写谁?其次写谁?作者是怎么组织材料的? 纪念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左联五烈士(白莽、柔石、冯铿、胡也频、李伟森);记叙的不是一件事或一个场面,而是包含着许多零碎的事情。 鲁迅先生按照对这些青年作家了解的深浅,详写柔石,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只略加介绍,或一笔交代。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 鲁迅先生以他和这五位青年作家的关系(交往、接触)为纲目来组织安排结构,这样材料虽多,却多而不乱。 2.文中鲁迅和白莽有几次会面?记录了关于白莽的哪几件事,从中可看出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次。 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 外貌描写:“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 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 “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两人见面的过程。 主要笔墨用在白莽的翻译和曲译上(因为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未免有些意气用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 人物白描:“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这一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另有一次写到白莽(第四部分)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由此可见白莽性格上的爱憎分明、勤奋坦直、乐观坚定 3.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__引出柔石,为下文集中笔墨写柔石做铺垫。 4. 文中柔石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通过作者描写的哪些事情可以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冯铿的印象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上述思考题,说说你如何理解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要忘却什么?要记念什么) “忘却”即“摆脱”、“搁置”,“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的往事历历在目,烈士的鲜血如在眼前。 “记念”,记住愤怒,记住先烈,更好地去战斗。 要摆脱忘却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 7.文中多处用典故,请你试举一处说明其用典的目的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请结合时代背景对比两篇,说说两者在抒情和写作笔法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本细读——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1.“积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划线字“埋”的含义,结合全句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d05d305d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