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林毅夫传奇

时间:2022-12-01 00:11: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林毅夫传奇

2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发表声明,经过全球遴选,正式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由此,林毅夫创造了一项纪录:在世界银行这一全球最大发展机构60多年的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

这位总是留着平头,身材高大,带着招牌式微笑的著名经济学家的传奇人生,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台湾岁月

林毅夫原名林正谊(义),19521015日出生在台湾东北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闭塞、民风淳朴的小县城—宜兰。与很多贫困人家的子弟一样,他从小就体味了生活的艰辛。

当时的台湾,刚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传统文化与爱国(包括大陆和台港澳)思想却依然深入人心。祖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先贤先烈的事迹,都让喜欢历史的林毅夫向往。聪颖好学、独具抱负的他,从此形成了强烈的大中华情结。以至于好多年后,他送给妻子陈云英的定情物,竟是一本价格不菲的名叫《锦绣山河》的画册,里面是唐诗宋词里的黄河和长江。

1972年初,正在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就读、担任学生会主席的林毅夫,申请转赴陆官校。在升学主义至上的台湾,台大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而校一向是联考淘汰者的无奈选择。林毅夫非同寻常的选择,立即受到褒奖,最高甚至出面接见。一时间,他成为青年楷模、方明星,常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陆官校步兵科毕业,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一年后,他又考取“国防”公费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硕士毕业,他随即返回中,赴金门担任“马山连”上尉连长,主要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任务。这个连是全金门距大陆最近的据点,也是驻守金门的国民最重要的一个连。 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过了几年备受追捧的旅生活,林毅夫的内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早在台大读书期间,他就熟读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欺侮的历史,思索如何尽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而在此前后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包括联合国席位之争、保钓运动、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等,无一不触动他更深的思考。

1979年的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大陆,长期的戒严却并未解除。通过报刊、广播,林毅夫了解到,大陆刚刚结束了“文革”,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关头。他意识到:如果继续待在中,自己可能只会作为一个典型罢了,他对升官没有期望;中国富强的希望在大陆一边,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必须去大陆。

1979516日夜,林毅夫纵身跃入海中,向大陆厦门方向游去。这是一次生死抉择,在海水中泅渡两千多米首先就需要超凡的勇气和体力。这些林毅夫都不缺少。至于外界传说,他是抱着两只篮球游到大陆,也被证实是子虚乌有。

那一夜,金门全岛驻紧急大搜索,同时为防泄露机,立即修订作战计划。两天过去,搜索毫无收获,大陆方面也没有任何消息。为了避免这位模范青年官的神秘失踪在中引起更大骚动,金门防卫司令部草草完成调查,以“失踪”结案。 负笈苦读

回归大陆,林毅夫不愿再次成为宣传样板,只想沉下来好好做事。他推崇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遂改名林毅夫。

几经辗转,林毅夫来到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研究生。至今,他还对北大能够接收他这样一个“来历不明”的学生心存感激。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西奥多·舒尔茨教授到访北京大学,林毅夫凭借出色的英文功底被选为随行翻译。舒尔茨教授对林毅夫的才气非常赞赏。一天,他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说:“想呀。”

林毅夫本以为舒尔茨教授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他回美国不久,就给北大经济系和林毅夫本人写信,盛情邀请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林毅夫在北大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当时舒尔茨教授已经退休10年,不再带博士生。林毅夫入学后,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入门下。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是全美高校中最好的经济系,云集了一大批级经济学家,素以学风严谨、学生淘汰率高著称。当时,林毅夫已过而立之年,国内经济学教育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甚大。如果不做“毅夫”—一个有毅力的人,一切都不可能。面对巨大挑战,他付出了超人的努力,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和研究中,没有节假日,也不分白天黑夜,“几乎4年没出校门”。他的勤勉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同届30多个博士生中,他是唯一一个4年拿到博士学位的人,而一般学生需57年。他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1986年,林毅夫到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

正是在留美期间,林毅夫才得以与从台湾赶来的妻子陈云英团聚。1987年,林毅夫放弃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职和世界银行等多家国际机构的工作机会,携妻带子回到北京,成为大陆开放以来第一个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家。

很多人为他惋惜,当时国内没有研究伙伴,没有讨论和交流,甚至资料都难以搜集,如何做研究?他说:“我都知道。可研究是什么?就是要对不能解释的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中国有的是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最重要的。” 他坚信中国将在21世纪崛起,这个过程需要知识分子参与,必须投身于其中。关于回来的决定,他“一点儿挣扎都没有”。 富国智囊

林毅夫是在国际主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但他却不想仅仅做一个书斋里的学者,经世济民是他的夙愿。回国后,他进入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要是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的研究。他认为这是当时最好的工作,可以见证并影响中国社会。

农业对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林毅夫从研究中国农业问题开始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奠定了他在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林毅夫的信念从未动摇,一种高度乐观的态度自始至终陪伴着他。他感到,国家正迈向全方位的,这更需要高水平的理论和教育1994年,他与几位学者在北大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视野遍及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林毅夫认为,对开放的“中国奇迹”,现有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清楚,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开放能够成功,是因为摒弃了计划经济下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赶超,通过放权让利和体制革新,逐步找到符合本国资源禀赋条件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释放。与东欧国家的“休克疗法”相比,中国成功的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中国经验是“特殊的”更是“一般的”,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621日,他告诉诺贝尔奖得主福格尔,中国将可能是世界第一个实现复兴的文明古国。对于中国的变化,他毫不吝啬地形容那是一个不曾有过的奇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构想,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有信心,我也将信将疑,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超过了。”

12月,林毅夫作为首位受邀的中国学者,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发表演讲。登上该讲坛的学者中,曾有14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事实上,林毅夫被认为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林毅夫还兼任50多个社会职务,他是全国工商联,有机会在多个议政场合向高层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涉及农业、国企和金融方面的种种问题。他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等建议,都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

林毅夫坦言,自己的研究就是要回答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国富、国穷”的大问题,而如果能以学术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一个知识分子莫大的幸福。

从台湾乡间的一个懵懂少年,到投笔从戎、情牵两岸、游学美国,再到今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人生可谓传奇。年过半百,依然豪情满怀,他的口头禅就是:最大的荣耀是马革裹尸还,学者最大的荣耀就是累死在书桌上;我爱台湾,也爱大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不分彼此。

1 / 2




辉煌纵然耀眼,生活中的林毅夫却自认平凡。37日,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林毅夫、陈云英夫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的最大愿望,其实就是像现在这样的早春时节,到郊外去,看地上的小草一棵一棵冒出来,树上的柳叶慢慢变绿,还有一些不怕冷的花争先恐后地怒放。”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efecc99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