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白马读书心得 当《远去的白马》进入我的视线,字里行间就好像沟壑纵横,从山谷里飘出来一个悠扬而又深情的旋律,“骑白马的那个挎洋枪,三哥哥吃的是八路军的粮,那天他要回来看姑娘哟,打鬼子就顾不上”。尽管这是我熟悉的一首民歌,但此时吸引我的却不是那个陕北的三哥哥,而是有着同样经历的“出窑洞的那个掀红帘,小妹妹望哥去得远”的胶东大姐,一位在抗日烽火中与白马难舍难分的不屈女性。 这是我近年来读过的革命战争文学中少有的精彩故事,鲜活的人物扣人心弦,浸透真情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深入的思考。大姐,本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普通称谓,怎么会在革命队伍中尤其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飘逸的“白马”充满了梦幻般的诗意,而我的记忆却因贴近现实变得愈发清晰。过去认识的那些被尊称为大姐的老革命又出现在我的面前,她们和钟情“白马”的大姐十分相似,都是一些看似普通却与众不同的人。这就是被革命战争造就的一个特殊的英雄群体。她们吃过苦,遭过罪,多数文化程度低,但有智慧,有倔劲和韧性,办事干脆利落,能够快刀斩乱麻。她们的年龄、军龄或党龄相对长,比连排干部甚至营团领导还要长,也没有显赫的职务,但觉悟高,接地气,说个啥大家都爱听。她们来自不同家庭,都有传统美德,还有一些叛逆,属于那种不受旧礼教束缚的女性。她们待人厚道,尤其对自己的同志和战友倾其所爱,表现出女性的细腻和慈母般的感情。她们不自私,能为别人着想,有苦果自己吞,有眼泪往肚子里流,遇到事了敢 站出来顶上去。差不多具备了这些“硬件”,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叫她大姐了,那些看似很了不起的官职、头衔一类的东西就会被人悄悄收起来。一声声亲切的称谓,被叫做大姐的人无形中就有了感召力和凝聚力,成为这支队伍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飞奔的“白马”把激动的风儿甩在了身后,我循着远去的呼哨走进了那个燃情的岁月,内心不免又有些苍凉。多少年了,表现革命战争的文学无数,但能看到几位大姐的形象堪称艺术典型而难以忘怀?或有一部鸿篇巨制能把一个大姐的沧桑贯穿始终,把人物的悲欢离合写得荡气回肠?很遗憾,我所读过的像大姐这样的人物,即使有也是绿叶衬红花,笔墨不多,内涵不深,分量也轻,不能给人记忆里留下烙印。默默无闻的确是大姐们可贵的品质和鲜明的特征,但让这些中国革命的“无名英雄”在我们的作品中也一直“默默无闻”,就不能不说是革命战争文学创作的不足或缺失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0927de82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