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的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2)西方有三套美学:1、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以现象——本质的基本结构; 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 3、从美的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从哲学上说,是以一般——典型的基本结构。 (3)中国出现的四种对美的本质的观点 1、美是客观的;2、美是主观的;3、没事主客观统一的;4、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4)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 其一,美是一个开放的家族。(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其二,美存在而不可言说。(海德格尔的观点)其三,美在于人与神相遇。(巴尔塔萨的观点)。 (5)美的获得(具体联系书上知识) 我们从三个规定去把握”美“,第一,美关系到吴的形象性,但不是物的形象性本身,而是形象性的独立呈现;第二,美依赖与美感;第三,美与美感是同时存在的 (6)直觉形象,包含了主客体两方面的内容 1、从客体方面讲,客体以纯形象呈现出来,这纯形象只能在向审美主体呈现,在主体的美感也就是直觉中才是可能的,因此,客体形象成为美,也就是成为直觉形象。 因此,美=客体形象+主体美感=直觉形象 2、从主体方面讲,主体成为审美主体,意味着它面对着一个作为纯形象呈现的客体,主体的美感只能是对一个审美对象,即呈现出纯形象的客体之感,因此美感本身就意味着是对形象的直觉,美感就是形象直觉。因此,美感=客体的美+主体的快感=形象直觉 克罗齐认为直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概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柏格森则把直觉看成是最高的认识。 (7)内模仿:是指当主体面对客体的时候,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 (8)移情: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移入对象之中,仿佛对象客观有了这种情感。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些方面有同质之处;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移情是主客体的焕然一体。 (9)艺术审美的五个逻辑阶段 从理论上说,艺术审美有五个逻辑阶段,表现为四个进程。①在客体方面,艺术作品的物质质料变为艺术形象,在主体方面,是从审美知觉到艺术呈现②在客体方面,艺术形象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在主体方面,是呈现到再现。③在客体方面,是由活的形象到主题;在主体方面,是由活现到思想。作品的形象在主体的想象、知性和情感的作用下进一步深入为活的形象,形成一个气韵生动的艺术世界;④在作品,表现为一种非主题所能穷尽的意蕴,即境外之象,境外之景,意外之意,韵外之致;在主体,表现为一种非思想所能穷尽的情味,可感到而难以言说,可意得而难以形求。 (10)什么是美的客观化和符号化? 当一个人面对某一对象,产生了审美现象,这种现实现象在他以后面对同一对象反复产生的时候,他就会把这一对象指认为美的对象,人为美是这一对象固有的性质。这一美的被指认和对象的被命名,用一个理论术语来说,就是美的客观化和符号化。客观化是指,在感觉上和理论上,美都被认为是这一客体固有的性质;符号化是指,在实际上,客体被认为美,不是由主客之间通过审美活动建立起来的。 (11)审美类型:悲(悲情、悲剧、崇高、荒诞),主体低于对象;美(优美、典雅、壮美),主体与对象同一;喜(怪、丑、滑稽)主体高于对象。 (12)美的特性 首先,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 其次,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 第三,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第四,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有历史实践活动而来的内在统一性。 (13)优美与壮美的区别 1、空间上形的大与小。壮美一般具有巨大的形体,优美一般都形态娇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实践的行进意味着空间的延长,在一个时间段中,事物的疾速运动比缓慢移动占有一个更宽广的空间。时间的疾速也形成一种力量,有助于形成壮美;时间的缓慢形成优美。 3、力量上的强与弱。空间的大和时间的疾本身就意味着力量的强,空间的小和时间的缓内在地意味着力量的弱 4、性质上的柔与刚。事物的性质本身就决定着其趋向壮美还是流向美,刚与壮美相联,柔与优美一体。 (14)悲最常见的有:悲态、悲剧、崇高、荒诞 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 (15)丑与怪的区别 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怪是对正常事物的尺度的一种变形,怪主要是变形,丑主要是畸形。变形重在对正常的巨大扭曲和夸张,畸形则是对正常的略微偏离。 丑的畸形与怪的变形的区别还在于,变形是人的一种主动追求,畸形则是人不情愿的遭遇和无可奈何的结果。 丑的感性形式是畸形,但随内容的不同,丑又有多种流向的可能。 当丑要掩盖或炫耀其丑之时,丑就成了滑稽。 (16)滑稽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意识到偏离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偏离;(对应的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第二,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偏离,而把偏离当作正常的东西显现出来;(对应的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虐)第三,明知自己的偏离却要掩盖自己的偏离,甚至炫耀自己的偏离。(对应的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 (17)滑稽会什么会引人发笑呢? 滑稽对象偏离和低于历史尺度,在 本质上是虚弱的,因此人们不会用严肃的悲剧态度去对待它,而只能是笑。另一方面,由于对象是认真的,以正常的外形、姿态、行动表现出来,而且力图要求人们也按正常来严肃地对待它。当主体以正常的历史尺度来严肃的对待它时,结果总会猛然落空,突然发现对象本质的低下、滑稽、可笑。对象对历史正常尺度的偏离一下暴露出来,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不伦不类一下呈现出来。期待落空的一刻,主体感到自己的优越,感到了自己站在历史和现实高度上的自豪,于是开怀大笑。 (18)美的西方模式 1、西方之人。以人的本身来显示和欣赏人的美,是西方文化写人的模式 2、美的比例。精确的比例是西方的科学、哲学、宗教的美学表现。 3、焦点审美。美的比例是从人的眼中来看的,而且是从人站在一个理想的定点来看的,这样的定点是人眼视阈的张开点:焦点。希腊雕塑就是遵从的人的焦点审美法则。 4、存在与虚空。存在与虚空的截然对立,同时也就是已知与未知的既然对立;还是此岸与彼岸的对立。在虚空中存在,是西方中人的主题的重要方面,同样也是西方美的重要特征。 5、对立斗争。其核心是和谐。简而言之,西方的事物、社会、历史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二分,形式即美的比例,内容即对立面的斗争,这就是西方的和谐。。它既包含着静观,即焦点的美的形式,也包含动态,一种美的形式转变为另一种美的形式。虚空构成了西方人和西方历史的直线性和无限性,是对立斗争的无限性,也是直线发展的无限性。 (19)从书法中可见美的中国模式的一些要点:是一种独特的线的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色彩艺术。是一种独特的空间结构,一种气化流行于其中的的有无相成、虚实相声的空间 从书法的写作,又可见中国模式的一些要点:线的流动是按S形的天道的圆味进行的;对立的因素是以互补的方式出现的,以相互相成的方式进行的;作为书法具体实体的线,字是以“无”的方式与更大的整体相连的。 (20)印度之美的一些特点:天地空三界的宇宙空间。化身形象。化身视觉空间。 宇宙结构、诸神体系、化身特性,构成了印度之美的真正特点。 (21)为什么人会而且能够与对象产生物我同一的感受和体验? 1、是因为人与对象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本质,这里的意思是,人与对象在宇宙学层面上的同一性。 2、从大的方面来说,世界上的任何理论,无论怎样的千差万别,都承认人与宇宙的统一性。 3、从具体的事例来说,黄金分割律形成的东西为什么会使人觉得愉快,觉得是美的。 (22)形式美的因素:点、线、形 形式美的规律(结构原理):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结构。 (23)柏拉图之问 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 美是什么之问意味着,只有把握了美的本质,才能把握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这样追求美的本质,是理解具体之美的基础。这是从美本身,而不是从美之外去理解美创造了基础。其他文化之所以没有美学,原因之一是其思维方式允许从美之外去言说某一具体之美所以为美。古希腊人的逻辑产生了从美的本质去言说美,两千年来,从追求美的本质开始去建立一个美学体系,是一种美学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正是西方历史上一次次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与重新追问,构成了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 柏拉图之问意味着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方式的确立。美有两大类,具体的美和美的本质。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美的现象是人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而美的本质却是要经过思考,要用心灵才能体悟出来的。具体事物的美是暂时的,美的本质才是永恒的:具体的美是有个人性、阶级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美的本质才是超个人、超阶级、超时代和超文化的。在美与不美和美与丑的转化这一普遍现象中,柏拉图之问以一理论逻辑引向了两种结果: 其一,是没得等级划分,美的本质是高级的,具体的美是低级的,人们应该追求美的本质,美的本质虽然不可见,但是可以涌过对具体美的追求而逐步上升到美的本质,在柏拉图那里,即美的理式。 其二,有了美的本质,人么知道自己以前认为的美,在严格的意义上,不是美。 3、追求美的悖论 美是什么之问使人面对美的事物时,不要把思想局限在这一事物本来有限的美上,而是追求在它之后或之上的决定它之为美的本质。有了柏拉图的一声猛喝,人们不会再把具体之美按照以前的方式认作美,但是当人们依照柏拉图的思路去寻找真正的美时,却发现找不到美!西方文化一直处于渴求知道什么是美而又始终不知道美是什么的精神困境之中。 (24)“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1、图像论与美的本质有无意义 分析哲学劈头就问:“美是什么”属于哪一类命题?命题是对事物或世界的陈述,是事物或世界的图像。图像与世界是对应的,这种对应性决定了命题的可证实性。“美是理式”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不可证实的。所有关于美是什么的命题,都是属于不可证实的的形而上学命题,都是无意义的。 2、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在对语言的理解中,人们往往把对事物的形容当作事物的属性,认为事物有某种性质,即有美的性质。这种化虚为实的误认使人们将假问题转为真问题,一本正经地追求起美的本质来。美的本质追求就是建立在“这是美的”这句话中反复使用上的。而“美的”这类词是脆弱的、无力的、多余的。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做出审美判断时,诸如“美的”“好的”等审美的形容词几乎不起什么作用。 3、美的句型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美是什么”这句话,从一般的语句形式看,就是“X是什么”。“X”可以换成任何实词。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随时都在问这类问题和答这类问题。如有人问:“氢是什么?”我会答道:“氢是一种化学元素,气态,惰性,无色,原子序数2,原子量4.003”,这个回答就是氢的定义。“美是什么”与“氢是什么”的句型相似掩盖了他俩的根本差异。美这个词与氢这个次不同,他常被使用却没有对应的事物,因此显得艰深微妙、错综复杂,任何一本辞书都会指出他它丰富含义的某些部分,指出其广泛用法的一些例子,可是任何词典也无法提供美学家们所寻求的意义。“美是什么”与“氢是什么”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后者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分析美学从命题与事物的对应关系、美的词性和美的句型三方面证明了:美的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a886620b1c59eef8c7b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