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鹤雀楼》_教学案例

时间:2022-05-04 12:1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登鹳雀楼》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王之涣。这首诗写了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感。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尽”:完。“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向大海。“欲”:想要。“穷”:尽。“目”:眼睛。“千里目”:更远的地方。“更”:再。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依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这句也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重点掌握“欲”的写法,字音注意“更”“登”。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技能目标;通过看图,结合上下文,扩词等方法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重难点】:准确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一首古诗。古诗的题目是——登鹳雀楼(出示题目) 2、仔细看诗名,把这几个字看在眼里,记在脑中。记住了吗?和老师一起伸出手来写写课题。(板书:课题)(相机介绍雀:小字头加“隹” “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右边有四横。鹳雀是一种像鹤一样的鸟,由于常常有鹳雀在楼上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 3、楼的名字要连起来读,在登的后面要停顿一下,注意,登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名。 二、 初读

1 小朋友们,你们以前读过这首古诗吗?读过的小朋友请举手,这么多小朋友读过,看来这首诗名气可真大,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指名说) 对,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板书:王之涣) 2 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读,评价,相机正音。 (重点:读音:登、尽、入、更、层。

停顿:想要把古诗读好,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来。谁能试试。(画出停顿标号) 3、让我们一起准确地读读古诗。 三、精读

(一)在我们镇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叫做沈括。小朋友听说过吗?他在《梦溪笔谈》这本书里这样写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这句话告诉我们,鹳雀楼一共有三层,楼前是中条山,楼下有黄河,唐代有许多诗人在这里留下诗篇,只有李益、王之涣、畅当这三个人写的诗,才真正


写出了这里的景色。王之涣到底写出了怎么样的景色,让沈括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1、出示第12:

仔细读读古诗的第12行,一边读,一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把画面说美。

再仔细相机理解:相机理解:白日”:傍晚的太阳。“依”:靠着。(相机教学生字、扩词) “尽”:完。“入海流”:流入海 相机指导朗读:

此时太阳已经收起它刺眼的光芒,依着西山逐步西沉。多么美丽的一幅夕阳落山的画面呀。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幅美景体现在我们面前呢。(指名读,评价。指导朗读:太阳依着西山逐步落下去了,我们朗读的时候要稍微慢一点。指名读,女生读。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水波涛滚滚,流向大海,读得时候声音要响亮些,速度稍微快一点)

2、我们小朋友通过朗读古诗,从文字中读出了当年王之涣看到的景象。你想欣赏一下当时的美景。现在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一起到鹳雀楼。

理解吗?这是地形图。在地图上,颜色越深的地方,表示越高。颜色浅的地方表示越低,这条曲线像一个几字,这就是黄河。在这高低相接的地方,在这几字形的拐弯处,建了一座楼。这座楼就是——鹳雀楼。现在我们就来到这里,你看这座三层楼阁就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正是由于鹳雀楼建在这高低相接之处,站在楼上往下望去,黄河的水一泻千里,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入到浩瀚无边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站在鹳雀楼上,这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再加上这个轮依山的落日,王之涣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 看着画面,相信你们能把这两句古诗读得更好。(指名读)

小结:这两句是说诗人登上鹳雀楼向远处望去,只见(引说)——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无边的大海。这是诗人看到的。(板书:看)诗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欣赏了眼前的美景。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二)教学34

1、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引读) 2、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自己轻声读读,想一想。

3、可以说说你读懂,也可以把你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问一问。 相机理解:欲:想要。穷:尽。(这个字本来的意思是——没有钱(引导学生说)住在洞穴里,只能靠力气挣钱生活的人——穷人。书空。能给这个字组组词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千里目:更远的地方。(相机教学目:和日比较。目表示——眼睛。这里千里目表示更远的地方)更:再

4、哪位聪明的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王之涣在想些什么了吗?先自己再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自己练说,指名说) 5、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

师小结: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站得高 看得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在这里,面对眼前壮观的美景,王之涣欣喜而激动,正是因为他登上鹳雀楼,才能把如此美景收入眼底,他感叹道: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站得更高些。这是他想到的(出示:想)现在你就是此时的王之涣,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两行诗吧。先自己试试 (指名读,相机指导:重音:千里、更上)


6、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我已经牢牢的记住这首古诗了,你们呢?我们来比比谁背诵得更棒吧。谁想和老师比比,先自己练练。(自己练习背诵)

谁来?(师生配乐比赛背诵)

7、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英英学古诗。这节课我们也学习了一首古诗,你能像英英一样,给大家来说说这首古诗吗?老师给了你一些提示。

出示: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___登上了___,他抬头远望,只见太阳___,黄河水___。看着眼前壮丽的美景,他想:要想___,就得___。于是他吟诵道: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古诗《___》 四、总结

1、这首诗中,有两句特别有名气。谁知道是哪两句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在什么时候,听过别人说这两句话吗? (是呀,《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名气这么大,主要也是因为这两句话。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还经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小朋友表现很好,取得成绩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你们都是非常要好,想要不断进步的好孩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用这首诗来鼓励鼓励自己。(齐背)

五、拓展练习

1、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张小小的书签,送给你最想鼓励的人。

2、先在卡片的反面认认真真的抄下这两句特别有名的诗句。其中有一个生字有点难写,谁有好办法记住它。(指名说) 师板书:欲

3 提醒写字姿势,认真书写。

4 正面可以根据诗的意思,配上一副图画。 六、课后作业

1、把书签送给你最想鼓励的人。 2、读读李益和畅当写的《登鹳雀楼》,想象他们的诗又写出了怎样的景象,还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背一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902223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