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3 06:08: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4灯笼

教学目标

1. 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重点)

2. 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与“灯笼”相关的各情节有序的结合在一起的。(难点) 3. 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着的情感变化及升华。(重点)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和点拨法。 2. 品味分析法。 3.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灯笼”寓意着什么?找多个同学来回答,来引出今天学习的课文题目《灯笼》看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知识卡片

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作者档案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吴伯箫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吴伯箫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重点词语 生字词注音 (fén) (nì) 神龛(kān) (jiǎo) 犬吠(fèi) 乡绅shēn(wò) 怅惘chàngw..

ǎng)锵然(qiāng)裴公(péi)燎原(liáo)司马懿(yì)熙熙然(xī)夜深星阑lán)霍骠姚(piào 多音字注解

吓(hè)恐吓 xià)吓人 骠(piào)骠(biāo)黄骠马 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形近字集锦〖=QC〗磷(lín)磷火 鳞(lín)鱼鳞嚷(rǎng)喧嚷

壤(rǎng)土壤讼(sòng)诉讼 松(sōng)松树烛(zhú)烛火


蚀(shí)腐蚀 独(dú)独立褪(tuì)褪色

腿(tuǐ)腿脚焰(yàn)火焰 谄(chǎn)谄媚 馅(xiàn)肉馅〖=JCHZ 重点词释义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疑难鉴赏展台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自己喜爱灯笼,领起下文。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本文的线索,本文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名师释疑解惑

1. 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 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 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 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5. 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句解:表明自己也愿意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自己和灯笼的关系。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第三部分(第12段):发表感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a495d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