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长亭送别(王实甫)》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端正好]一曲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一、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空间广阔,色彩斑斓;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5.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还是先有这样的景,才有那样的情,此时达到了难分难辨的境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使人很难说清何者是景,何者是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 [滚绣球]一曲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1496e493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