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成》

时间:2023-01-05 23:32: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成

或许我的学生会这样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忘记;如果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就是“体验”的奇妙之处吧!学生能在学习中真正体验的话,那他们潜能一定能挖掘出来。在我们的教学中就是缺少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更不用说智慧了。

说起体验学习到底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就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互动,即对情感、行为、事物和方法的内省,从而掌握某些技能与策略,最终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尤其是低年级更应该让孩子们多多体验从而感悟。

一、体验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体会事物、人物、事实、思想。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析剖析的认识活动。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同一咱类型的题目,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搞得我们教师窝火,学生丧气,这很大原因是出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使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没有亲历亲为,根本没能感受其过程,所以能力更谈不上锤炼和提高了。低年级的孩子更是要亲自体验才能从直观到开始。从而挖掘出潜能。记得在上三年级的“周长”概念时,我创设了一些这样的情景:让每一个孩子都准备好一片树叶,在课堂上大家都动手描一描树叶;量一量头围和腰围等。这些活动完成后,我马上提问给孩子通过这些体验你知道了什么?一个孩子马上说出了“围一个物体所有的边线叫周长”另外一个孩子更完整地说出了“围绕”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这个图形的周长。话一说完,我马上拍手叫绝,孩子们真不简单,从我们的这些体验能说出周长的含义。要是没有体验而是老师直接告诉孩子周长的概念,可能就正如“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参与其中才会明白”,看业亲历亲为的体验对学习效果十分重要,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学习是整合三维目标教学的桥梁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传授式,封闭式的,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交流合作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乐趣少。一句话,教师包办代替多,学生亲历体验少。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体验学习才能把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起来。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体验了编制口诀的实践,使孩子自己感受发现知识,明白除法的含义,亲自体验使孩子的知识内化,经验升华。学生坐在教室听教师讲要尊重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一样驱车爬坡,便是体验学习,后者肯定优于前者。

三、体验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

从心理学上说,知识是形成智能的基础,但我认为有知识不一定就有智能。知识与智能并非同步发展,能力不是讲出来,也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和探索。而体验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介和桥梁。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们的形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再加上知识基础不够,因此必须体验才能得到发展。

记得刚接触到二年级时觉得那些知识都很简单直接告诉孩子不就行了吗?结果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好多问题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必须让孩子亲身体验才能使孩子感悟我们认为太简单的问题。其实体验不仅是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探索活动。

正如北师大教授肖川所说:从知识的掌握到智能的发展取决于知识本身的性质,更取决于个体掌握知识的方法。原因就在于所谓拥有知识不是单纯地记住与获取认知的结果,而在于能动的构建知识,尤其是数学更需要构建知识模型即所谓的“建模”

不经历真正的知识构建过程而只是被接受的定论,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因为缺乏个人认识上的洞见,充其量只能算是获得了一定信息,而不能算拥有知识。也正如《学会生存》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力量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只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在量让孩子体验学习,使其在体验中主动学习,挖掘出潜能,从而使自己的智慧得以生成,并全面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1228c1fd8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