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培训随笔

时间:2023-04-26 20:31: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忆往昔之路,展未来之景

——听臧学华老师《例谈走向“学本”的教学设计》有感 虽然是八月,但是由于台风的影响,天气却似秋季般凉爽。六天90课时培训就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度过了。这次培训请了许多专家给我们指导,仿佛是一场饕餮盛宴,让人来不及消化。其中臧学华老师的《例谈走向“学本”的教学设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臧老师提出“学本”课堂,并将“教本”课堂与“学本课堂”进行比较,通过一个个的教学实例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学本”课堂的重要性。

回首过去任教的两年时光,上的课也已经好几百节了。其中精心打磨的成长课有八节,按时间顺序依此为《巨人的花园》《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自然之道》《全神贯注》《松鼠》《青山处处埋忠骨》《杨氏之子》《卡罗纳》。这八节也昭示着我的成长之路。每次成长课之后,我都会写反思。如今两年之后,基于臧老师“学本”课堂,针对这八节课我再次进行反思。 一、忆往昔之路 1、重过程、轻目标

《巨人的花园》是我从教的第一节公开课。提前两个星期就开始备课,那时候的备课往往是看教参、找教案、拼教案的过程。进行两次试教之后,定下教案。记得正式上课的前一夜,我一个人在房间自言自语练习了好几遍,甚至将教师过渡语难记的话都密密麻麻记录在


书上,确保万无一失。没想到,上课时,漏掉一个小环节。虽然对整堂课的格局不太受影响,尴尬的是PPT图片已经做好,只能快速地闪过。课后,一位评课老师问我,你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一下子愣在那里。可见当时的我只是将一堂课顺利上下来,机械记过程,却不知道自己这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2、无起点、不全面

在执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时,我关注到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所以在设计中讲了说明方法。其实三年级孩子就接触到说明文,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说明方法。同样教说明方法,四年级与三年级有什么差异,这是当时的我并未思考到的。就如臧老师所说,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起点的,我们老师要学会“前联后望”。另外,在课上,提出问题后,只要有人举手回答问题,我就请举手的孩子回答。在课堂上,没有顾及到全班同学。 3、有高度、无坡度

臧老师举例《乡下人家》一课,很多老师在引领孩子初读课文后,让孩子用规整的文字概括出几幅场景,其实这对孩子是很困难的。给孩子设台阶,却希望孩子一下子跳到顶端,显然是不现实的。自己过程中,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例如在执教《松鼠》一文时,初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圈词语体会松鼠的特点,结果学生很茫然,无从下笔。我的出发点很好,却没有给孩子设立台阶,结果让大部分孩子只能在下面仰望。可以改变设计,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找一找,圈一圈,余下的再让学生自主圈。给孩子台阶,孩子才能稳步前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2a8db1a8762caaedd33d4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