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化学反应”吗? 近几个月日程安排太紧,实在无暇顾及与网友们交流。有的网友感到奇怪:一个年近七旬的老太婆,为何还在翻来覆去谈论“爱情”呢?我的回答是:第一,我也曾年轻过,也像今天许多年轻的朋友一样亲身经历过爱的喜乐与伤痛,苦心求索着爱的真谛。因为爱情毕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滋养,是婚姻必需的根基。如果说今生今世我的人生还算幸运和成功的话,首先要归功于在几十年的爱情和婚姻中所做的探究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与教益,它们既丰富了我的人生内涵,又激励了我在事业上的奋进。第二,如今有些年轻人甚至中、老年朋友,在事业上踌躇满志,甚至卓有成就,但在爱情和婚姻历程中却一筹莫展,挫折忧虑。我觉得有责任关心他们,把自己的探索与收获告诉更多的人,帮助其避免或摆脱感情困境。第三,自几年前涉足“爱篱笆”大学巡讲以来,与大学生有很多交流。作为一个未婚的群体,大学生们的主要关注点自然是爱情。因此我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中,就多半集中于爱情这一主题。实际上,正是大学生们对爱情和未来婚姻的追问,促使我接受新浪的邀请而开博客的。 在此,我首先想回答网友提出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那位叫“不敢苟同”的网友称:“浪漫激情才叫爱情。天长地久叫亲情,而不是爱情了。”另一位叫“子清”的网友称:“从化学的角度说,爱情=多巴胺+苯乙胺+催产素;而大脑对这种物质产生抗体只需要30个月,因此爱情的保质期为两年半,所以才有三年之痒的说法。”因此他问:“能否开发某种药物,或研究某种注射剂,以延长爱情的‘保质期’”? 我觉得,两位网友都在置疑爱情的生命力。 首先,如我在前文中所说,正因为浪漫激情还不是爱情,所以它一闪即逝,脆弱短暂。如果相爱双方在捕捉到浪漫激情后,便决心升华它、加固它、延伸它,于是就用心做功课,使其在岁月的历练中不断升华,从激情、爱情发展到亲情、恩情,那你就有资格宣称,你真正拥有爱情了。这决不是一个懒汉、懦夫可以做到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可惜,如今有太多的男女,仅仅在激情涌动的瞬间,就宣称拥有了“爱情”,幻想这种激情会自动运行,还会高潮迭起。殊不知,脆弱短暂原本是浪漫激情的规律,它会本能地涌动,却不会自动地延伸。当然,有人对那句广告词顶礼膜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可是,那些“曾经拥有”而没能天长地久的人为何又要痛苦、失落、郁闷甚至自残、自毁呢?某某中国影星因失恋而吸毒了,某某韩国影星因失恋而自杀了,诸如此类的新闻充斥媒体。须知,影视明星们是最能适应浪漫激情而耐不住天长地久的人群啊!那么,普通男女呢?所以,我想对那位“不敢苟同”的网友说:爱情是激情之后的友情+亲情+恩情,是一对男女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相伴、相守的真情挚爱,它天长地久,值得祝福。当然,那些根本不期待爱情长久,甚至不盼望亲情永恒,而只求在激情中陶醉一阵,匆匆来去的游玩者,也有他们的自由,但他们无法否定爱情的真谛。 如果明白了上述的道理,那么“子清”的“化学反应”论和“药物注射”说就未免显得幼稚甚至荒谬了。 1 由浪漫激情调动的心理能量,刺激大脑分泌“爱情吗啡”——多巴胺、苯乙胺,这样的生化反应已被滥用来对“爱情”进行物质化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又有多种版本:有的说“爱情”的化学反应能维持3个月,有的说只有72小时,有的说“三年之痒”,有的说“七年之痒”,总之,都是人生中的瞬间。那些被这种所谓“物质科学”的神话所征服的人们,自然不相信爱情有“天长地久”这回事了。或者,就像“子清”的幻想那样,再通过“物质科学”的研究与试验,制造出“药物”或“疫苗”,让“爱情”在其物质的层面上能多维持一阵,哪怕不是“天长地久”。 然而,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这些非物质科学领域的专家,对人类的爱情进行了千百年的研究,发现爱情确实有其物质基础,那就是人体内的生理与化学反应;但人性中毕竟还有更丰富的反应,那就是审美的、心理的、道德文化的和精神的反应。因此,当爱情在其物质基础上开始之后,就被人的智慧、理性、意志力和信仰推入了更高级的层次,从而完成爱情发展与成熟的全部生命历程。这样的爱情,就不是“化学反应”能够解释的了。 当然,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爱情”各有不同的信念,不同的态度,也有不同的行动。有的选择快速短暂的“化学反应”,有的渴望如痴如醉的生理愉悦,有的追求轻而易举的感官享受,有的则祈求幸福婚姻的天长地久。选择不同,期待不同,后果就不同,代价也不同。但问题在于,人性深处的理想却大致相同,那就是让爱情带来安全、健康、幸福。那么,朋友,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2b538f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