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起

时间:2022-12-18 22:28: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起

《劝学》梳理全文后,学生产生了疑问:“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下注释“神明”指人的智慧;参考书中对这句的翻译为“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积累善行,形成品德后,人的智慧就会提高。品德和智慧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其实孩子们不知道的是,荀子所说的最高的智慧并不是文化知识的最高水平,而是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疑问,是许多教师当人包括我在内对《劝学》主旨有意无意地误解造成的。说无意是因为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劝学》只选取原文中三个不连续的自然段,如果教师不回归原文,单从这三段很难全面整体把握《劝学》主旨,因而容易把《劝学》片面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很少注意到其思想道德的修养学习。说有意,是因为现实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家长、教师更注重学生文化知识地学习,因而有意忽略《劝学》中最重要的道德修养的内容。正是这有意无意的错误,造成了学生对文章这句的不理解。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劝学》说的很清楚。“学恶乎始?恶乎终?日: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学习就是诵《经》读《礼》,最后成为圣人。观《劝学》中的学习,就是接受儒家的道德教育,而不是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荀子引用诗经中的话说:“嗟尔君子,天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要恪尽职守,


向正直的人靠拢,如比神会察知一切,赐予人大福的。 教学中问题可以很快解决,但古人的思想却对我们有颇多的教益。

首先要重视德育教育。尽管《劝学》中鼓励人们学习的内容是先生之道——“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以使人们成为维护封建求教的自觉者,这是不可取的。但其强调德育教育,重视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把其放在教育的首位,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新形势下的中国学生,迫切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天德天才”是可悲的;而“有才天德”则是可怕的,可能会对社会、国家造成更大的危害。

其次《劝学》中的很多德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如下几例:

一、“君子博学而日乎省于己”

在如何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中,荀子强调“博学”“日乎省于己”也就是广泛的学习,然后每日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那么就可以达到“知明而行天道也”,即智慧明达,行为天过失。荀子在道德教育中,强调个人的主动性,这对现代的德育教育有极强的启示作用。同时也和哲学中“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不谋而合。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受教育的主动性事不容忽视的。 二、“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主张学习崇高的思想道德,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近贤人。亲


近贤德之人,利用贤人君子的榜样力量来感染、教化自己。从而“见贤思齐”,实现教育目标。可以说现代的德育思想中“榜样教育法”相承于荀子的思想,是完全可能的。按照荀子的思想,鼓励学生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用英雄具体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追求的热情,这样的德育比起说教教育效果会明显很多。 三、潜意识化,循序渐进,强调环境的力量

荀子强调尾部环境的作用,主张道德教育要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甚,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着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避香料,但由于其泡在臭水中君子不会接近它,旁人也不会佩戴它,这不是本质不好,而是由于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以香料为例说明君子要接近正道,就要选择好的环境。“择乡”“就士”选择好的环境促进道德的成长,这对现在的教育也有很大的意义。

同时荀子强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要达到“圣心”则要逐步积累。除了积累,荀子还强调坚持不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见,荀子认为,道德教育的成功不仅要注重外部环境,更注重内在的主动性;同时德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这些德育思想到现在都灼灼升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36435478e9951e79b8927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