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警觉性研究概述

时间:2023-03-11 15:29: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创业警觉性研究概述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成果:第一,对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中创业警觉性的重要作用的研究;第二,阐述了创业警觉性的内涵;第三,创业警觉性的维度和测量。为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标签: 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警觉性地内涵;创业警觉性的测量

一、引言

有学者结合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以管理学的视角提出机会发现是理性搜寻的结果(MarchSimon1958。但随后的学者们又将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创业研究领域,并认为机会识别是个体有意识地系统搜集、处理和识别信息的过程,同时,学者们认为创业机会识别依赖于个体出色的信息处理能力Shaver 1991。对于这种说法,奥地利学派的学者们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个体不可能可以搜寻到机会,因为创业机会在被发现前是未知的个体不知道是否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寻找到的,因此个体往往只能通过识别偶然得到的信息的价值来发现机会。



奥地利学家Kirzner阐释了机会是如何被偶然发现的,他认为企业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单纯的偶然机会来获得意外收获;二是通过系统搜寻,现市场隐含的内在信息,也即企业家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警觉地信息搜寻来发现其他人没发现的信息,把这些内在信息外在化,最终识别出创业机会。警觉的企业家时刻关注着市场,一旦发现了机会,就会动用各种资源将其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以获取利润。所以说,创业机会是追逐利润的企业家在市场非均衡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警觉性特质发现的。创业警觉性是发现创业机会均等的关键因素。



二、创业警觉性的内涵

创业警觉性最初是由经济学领域的学者提出来的,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没有刻意搜索就注意到被别人忽略的机会的能力,并认为它是一个关注但不搜寻的过程(Kirzner 1979。后来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创业警觉的实质就把自己置于信息流中,来提高遇到机会的概率,但不必刻意搜寻某个机会Kaish Gilad 1991,他们的研究着眼点是个人的信息搜索行为。也有学者从对信息关注倾向的角度研究(Cardozo Ray 1996,学者们认为在增强的信息警觉性之后,才发生创业者对机会的认知,这就是创业警觉性。创业警觉性是一种关注和警觉与目标相关的信息的倾向,这种倾向包括对市场、未满足的市场需求、客户问题、新资源的组合等方面的特殊感知。Tang2010)从信息角度出发,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创业者有能力持续增加对新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种追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另一种视角——认知角度,对警觉性




进行研究。但是,由于对图式内容以及创业者的动态研究存在着一些困难,基于认知视角的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Gaglio1997)首次从认知视角展开研究,提出创业警觉性是一种慢性的图式激活作用,它需要创业者对市场的不均衡具有高度敏感性。后来基于认知学,KatzGaglio2001)提出,创业者可能拥有一个图式,即创业警觉性,它能促进机会识别过程的一系列感知和信息处理过程,并假设具有这种图式的人,能表现出对市场的不均衡性进行搜寻和关注的趋势,进而对与个体本身现有图式不匹配的信息做出反应,最终调整已有的图式。Baron2006)指出,创业警觉性是指市场、技术、竞争、政策等方面出现的变化引发的对机会认知的能力,它依赖于个体拥有的独特的认知能力,如高智商和创造力等,也依赖于个体拥有的认知结构原型或事例,这能帮助创业者去识别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法,最终形成目前没有的新产品或服务。



从以上描述可发现,学术界对创业警觉性的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仍在不断的深入。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者都认同Kirzner的观点,并在其观点的基础上作延伸和拓展。少数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从其它角度理解创业警觉性的内涵。



三、创业警觉性的维度和测量

早期的学者们对警觉性的研究仅停留在对其内涵的研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展开,学者们开始对创业警觉性的维度进行划分,并开发出一些量表以便对其进行测量,以此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GiladKaish1991通过实证检验,将创业警觉性划分为开放警觉性和阅读警觉性两个维度。其中,前者的测量指标包括创业者在思考商业性问题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思考如何拓展业务;后者的测量包括创业者接触阅读商业信息的频率和数量,如阅读的商业周刊杂志的数量等。为了更深一步地研究创业警觉性的内涵,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用心理图式来解释创业警觉性,研究发现,创业警觉性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正确感知市场环境、识别关键驱动因素、推断各因素间的动态关系(Gaglio Katz 2001 也有学者从警觉对象的角度出发,提出创业警觉性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信息警觉性和商业构想警觉性Ko Butler2003。新近的研究体现了对以往Kirzner提出的第一个定义的重构与反思,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结合信息搜索模型和适应性学习理论,对创业警觉性的内涵重新进行诠释,提出四个维度,即并行思考、反向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改进(Li 2004。基于信息的角度,有学者将警觉性划为三个维度,即信息搜索、信息转换、信息选择(Tang2007,后来,更多的学者在McMullenKirzner等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从认知理论角度出发,将警觉性划分为三个维度:浏览和搜索、联系和连结、评估和判断。



国内目前对创业警觉性维度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相关研究后,苗青(2006)提出了创业警觉性的三个维度,即:探求挖掘、敏锐预见、重构框架,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此理论进行了验证;徐亚平(2007)提出创业警觉性的两个维度,即积极探索和开放思维,结合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出创业警觉性的8条描述,并通过实证验证了自己的假设;徐凤增(2008)认为,创业警觉性是对事件、物体和行为模式




的信息的敏感性,是反映对尚未被发觉的机会的持续关注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梳理了关于创业警觉性的概念及其维度测量的问题。通过梳理发现,创业警觉性的研究发展到现在,虽然形成了初步的概念,但仍然有不少分歧存在。对创业警觉性地深入研究将是创业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未来对创业警觉性的研究将会沿着创业活动过程的横向扩展进行,研究主要考察的将是创业警觉性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5c6ddc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4.html